剧作
《老男孩》取材于日本同名漫画,是导演复仇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我要复仇》(2002),《老男孩》(2003)、《亲切的锦子》(2005拍摄中)。关于复仇似乎是文艺作品中永不过时的题材。文学作品有《基督山伯爵》、《王子复仇记》,就连《罗密欧与朱莉叶》中都含有复仇因素。香港很多黑帮片、武侠片中都包含复仇题材。复仇片也因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画面激烈变化丰富而被观众喜爱。正像导演朴赞旭所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学会了隐藏他们的真实情感,愤怒、仇恨和嫉妒都被掩饰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此丧失了这些情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愤怒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现代社会让每个人都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将每个人的仇恨都压榨了出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我的作品所展现的就是这种不健康的状态。事实上,在我的影片里,复仇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复仇行为,而是一种负罪心理的转移。我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把他们犯下的过错推在了别人身亡,因为他们不愿面对事实,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因此,在复仇的主题下,我的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人类的道德问题。悔过的灵魂是我所要真正表现的,他们因一时冲动而蒙蔽了良心,其实这是可以原谅的,这是人类本性使然,我影片中的角色根本上讲都是好人,不幸而成了悲剧人物。”由此可见,复仇题材之所以在长时间内不断涌现,实质上跟观众的心理需求有关系。在《老男孩》中,除了一贯的情节精彩的设计和出人意料的悬念之外,复仇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复仇是影片的明线,乱伦之爱是影片的暗线。导演没有把复仇的双方,简单的划分成善恶,正义和非正义。人与人之间的伤害,也许经常会是无心之失,这让观众对复仇的双方都有一种同情感,而不像以往的善恶分明,支持好人,痛恨坏人。乱伦之爱,让观众更无法为爱,恨,道德,正义划出清晰的分界线.一部简单的复仇片由此与生命、伦理、爱情以及心理发生了关系。而观众对整个复仇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明了及对复仇双方的了解又是随着剧情循序渐进的。当故事真相一点点展开,观众的各种猜疑与之前判断人物的各种感情也一并达到高潮,从而获得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这是剧作的成功之处。
视听语言
作为韩国全民年度最期待电影、韩国首部公映之前收回成本的电影、韩国出口价格最高影片,《老男孩》被公认为是日本文化与韩国映画的完美结合。近年来韩国片似乎都脱离不了极端、暴力、情色、非正常的性这些绚烂浓重的色彩。虽然这些元素《老男孩》都具备,但是导演并没有刻意矫情做作地把重点放在绚烂浓重上。而是用与众不同的描写暴力与欲望的独特手法,展示他招牌式的“残酷的幽默”。整部片子的格调是凝重冷峻的,叙事结构严谨。影片开始部分的画外音是吴大修回忆性的内心独白,看完影片才知道那是割断舌头后的吴大修写在纸上的向催眠师描述自己经历,并请求催眠师帮自己催眠让自己忘记过去的的文字叙述。这种回忆性质的旁白在影片中的比重不大,只是结尾及在前半部分吴大修被监禁时出现。这使得整个叙述结构很完整,这种画外音散点地均匀铺开手法的运用,也使悬念与抒情并存,并起到连接情节的作用。在拍摄手法上,导演也大胆尝试运用了一些华丽时尚甚至是新颖的元素,比如打斗中突然停住的定格造型,在定格的画面中,从一方的拳头到另一方的头部间画出一道运动弧线和箭头;显示时间的翻转日历牌作为转场的标志不断出现;双屏的画面形式:左屏是吴大修在打墙洞,右屏是电视画面快速地闪过15年间的世界历史大事件镜头,这些事件包括香港回归中国,美国911事件……这些时尚新颖的视觉形式一方面为叙事锦上添花,一方面充斥观众的眼球。这部韩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理所当然的在艺术和商业上双双取得巨大突破。
不得不提到该片的节奏及配乐。音乐参与叙事并渲染所发生的事件和表述人物心情。片头音乐是轻缓的钢琴曲,黑场,映出字幕,这样的配乐持续了短短的30几秒之后突然转为激烈的电子乐,出现画面:仰拍,一个人的一只手紧扯着另一人领带的的特写,此时镜头的视点是被拉着的那个人的主观视点,随着镜头拉开才看清人物的关系---一个抱着狗人要仰着坠楼,而另一个人拽着他的领带。这个人是吴大修。随后镜头给吴大修特写,逆光处理,看不清他的脸。接着反打被扯着领带那个人,再反打吴大修的大特写。随着两人对话的进程,坠楼人问“你是谁”,吴大修说:“我的名字是---”电子乐收尾的同时转场,回到15年前,在警察局警察问喝醉了酒的吴大修叫什么名字,吴大修答“吴大修”,巧妙的配合了上一场戏,又很自然的转场,进入故事。在片头中吴大修在电话亭被绑架,他的同伴叫唤他时,充满悬念性质的电子音乐起,节奏急速,有钟表时针的走动声,有敲钟声,且音乐声渐强渐大,时针走动越来越快,到高潮部分,映出片名。在整部影片中,配乐的比重很大,基本有两个主题旋律,并具有反差处理。吴大修在第一场打群架升格处理的戏中的音乐舒缓带有悲壮感,4/4拍的节奏,仿佛是吴大修不明真相的复仇疲惫人生时的写照。在李右真听到周焕说他姐姐淫荡愤而杀周焕却是3/4拍的节奏音乐,可以看出,吴大修因复仇疲惫,而李右真却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人生的唯一意义,李右真在杀周焕的同时也深深的陷入怀念姐姐的悲痛中。4/4拍的具有大提琴和风琴混合音色的电子乐作为影片上半段的主旋律之一,是一种悬念进行和寻找真相过程。当吴大修和李右真面对面,吴大修质问李右真为什么要关押他时,两人对峙的背景音乐却是轻缓钢琴声,在之后吴大修被众人绑起来要拔他牙那段,配乐是以小提琴为主的轻快激情的交响乐,很难想象如此紧张的场面却用如此中性甚至偏阳性的交响乐表现。影片的配乐正是激烈和轻缓相互交替,有时候甚至有声画对位的强烈反差,这使得影片的节奏变化丰富,从而形成叙事的精彩。当吴大修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李秀儿和她弟弟李右真的往事时,第二个主旋律配乐出现,是3/4拍的轻快调子。3/4通常是圆舞曲的节奏,用于表现轻松愉快和热情。(纵观影片发现凡是涉及到男女之情的配乐大多的第二主旋律。)此时画面影调也发生变化,变成一种老照片的泛黄。此时有两条叙事线索,也有两条音乐叙事线索。一条是现实,一条是追忆。圆舞曲的旋律是当时的客观再现,之前的第一旋律作为吴大修的追忆在这部分也有出现。但着两条线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时常交叉。在打斗最激烈或最残忍的时候,导演也停止配乐的运用,只留下环境音响。人物的喘气声,抽泣声、呻吟声,东西的咂碎声声,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片中的有声源音乐,如吴大修女儿在车中哭泣中的歌唱声,歌词的内容都是为叙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影片结尾,李右真在电梯里回忆姐姐李秀儿自杀时的场景,配乐也是圆舞曲,在配乐正常进行的时候随着李秀儿的坠河,配乐戛然而止,被一声枪响打断,李右真自杀。影片的节奏及视点变化让人目不暇接。不得不让人感叹韩国映画的精致及丰富的想象力。
关于想象力,朴赞旭在面对“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建议时”说道:我对中国的国情不是很了解。但我想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建议吧,一个是导演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就像我当时说到的,即使电影的限制放开了,导演也需要一个时间来接受这样的开放,知道怎么利用这个宽松的环境去开放自己的想象力。第二个就是观众的眼睛。更客观的说就是怪癖的、疯子型的导演出现对电影是有好处的。亚洲导演一般都比较保守、谨慎,这样不好。
人物分析
李佑真不想面对姐姐自杀这个现实,不愿承认自己有罪,而是把过错安在了多嘴的吴大修身上,为姐姐的死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正像片中他的台词:"不是我让姐姐怀孕,而是吴大修你,你的话导致我姐姐怀孕."实质上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即使没有吴大修的多嘴,姐弟恋的下场也可想而知.所以复仇在这里已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复仇行为,而成了一种“负罪心理的转移”。他是残忍甚至恶毒的,他杀了吴大修的妻子,忍耐15年精心策划吴大修和其女儿相爱.但他也是深情的,一切的恨,都因为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受害者.影片实际也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他完全可以不顾吴大修的乞求把真相告诉吴大修的女儿,让他女儿承受当年他姐姐的痛苦,但他没有,而是最后在回忆姐姐的痛苦中含泪朝自己的脑袋开枪自杀.
吴大修,从前浑浑噩噩、吊儿郎当.在被莫名其妙监禁起来后,15年的监禁生活让他彻底改变.支持他在这15年中活下去的也一种复仇的动力.他拼命寻找自己被监禁的真相,但也处于一种被人摆布的境地,他之前的人生都是失败的.在他得知他和他的爱人正是他的女儿后,他疯狂,但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女儿,不能让她知道.于是他向李右真下跪,舔着李佑真的鞋,还剪掉自己的舌头.到最后选择让催眠师催眠和自己的女儿继续爱下去,他已别无选择.为了女儿.影片在他女儿抱着他并对他说:"老男孩,我爱你"的镜头中结束,片尾曲是那3/4节奏的第二主题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