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不少人对电影标题的翻译挺不满意的。其实要想把一部外国片儿的片名译好,无非是满足以下几点:
1、符合原意或电影主题,即“信达雅”中的“信”。不论翻译什么,忠实原文是最高准则。对于一些电影的标题,直译就是最好的选择。典型的有《低俗小说》(译自Pulp Fiction)、《教父》(译自Godfather)。说白了,这些电影的标题在中国人和英语母语者眼中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当电影以一个名词或一句意思明确的话作为标题时,往往采取直译,因为不会造成非母语者对电影主题的理解障碍。然而有时候,直译反而无法直观反映电影主题了,这时候就要看译者的真本事了。
2、对电影内容具有概括或提示作用。这一点是电影翻译所独有的。电影的标题是给观众看的,由于东西方语言的差异,观众在面对电影标题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西方电影往往采用一个影片中的关键词作为片名,我称之为“线索式命名法”,有点类似于古体诗的“诗眼”。这个关键词可以是任何东西:人名(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地名(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电影虚构的概念(Inception 盗梦空间)、电影中常挂嘴边的词汇(Heat 盗火线)等等……不管它是什么,冥冥中整个电影都围着它转,这就是一个合适的题目了。
然而对一个中国观众来说,一切就大不相同了。汉语里字组成词,字是基础单位,含义丰富,词的含义则被限制;英语里字母组成词,单个字母无意义,词是基础单位,含义丰富。有时一个英文单词可以有数个甚至数十个方面的含义,而每个方面又可以同时对应好几个汉语字或词。电影的英文标题可能会让外国人一下子心领神会,然而一比一地译成汉语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吸引不到观众。一个中国观众,他会期望电影的标题能告诉他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讲了什么故事,在电影里会发生些什么。拿《盗梦空间》举例,电源原标题“inception”的词根是 incept,含义有起始、摄取、接收等。在电影中,inception指的是在他人梦境中植入理念的行为。但如果拘泥于原意,很难译出一个足够明确又吸引人的标题,于是译者直接采取常用的“概括式翻译法”,将其译作“盗梦空间”,科幻属性拉满的同时清晰地透露了电影主题。
3、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就是“信达雅”中的“达”。电影译名的长度从一个字开始,两字三字四字五字的都很常见,但几乎没有超过八个字的。很显然,一个冗长的题目会浇灭观众观看的兴趣。用寥寥几个字表达复杂的意思,也正是汉语独有的魅力。而一个朗朗上口的标题,不仅可以让电影的传播更顺畅,也能激发观众前去观影的欲望。当然啦,有时候这两者并不冲突。86年的美国电影Ferris Bueller’s Day Off,直译应为法瑞斯的一日假期。然而译者直接采用一句脍炙人口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当作标题,简直完美切合了电影逃学的剧情,甚至连活泼俏皮的氛围都对上了。
4、用词文雅得体。不用说,这肯定是所谓的“雅”了。汉语博大精深,从最基础的白话口语到最艰涩难懂的古语词汇,更不要说还有数不胜数的成语和民间俚语。要表达同一个意思有许多选择。选择出最合适的那一种,这是译者的职责所在。01年的运动电影Moneyball被译为“点球成金”,巧用成语,切合原意的基础上又足够精悍,堪称片名翻译的典范。
那么,我们来看看Clueless的译名“独领风骚”在这四点上表现如何呢?
Clueless作为一个英语形容词,在汉语里最准确的对应词语是“毫无头绪”,很有意思的是,在影片台词中,至少出现了三四次的clueless,点题意识很强。而其在片中的意思全部都为“没有头绪的、迷茫的、没头脑的”,由此看出,“独领风骚”没有忠实原意。
至于第二点,对剧情的概括,“独领风骚”这个译名也没有做到很好。可以确定的是,Clueless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讲述的是一位少女试图为朋友牵线搭桥,结果阴差阳错自己坠入情网,最后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虽然电影加入了校园和时尚的因素,但并没有改变主线剧情。“独领风骚”和这个故事背景一点关系也没有,甚至有误导性,让人以为故事只是关于女主雪儿如何引领学校风潮的。
但是这个译名做到了第三点和第四点,采用了四字词语,连贯流畅,意义鲜明,很容易让人记住。配上雪儿一身时尚名牌和甜美外表的海报,似乎也是那么回事。
Clueless实在不太好译。我想了整整两天也没有非常满意的点子。基于要忠于主题的理念,并且尽可能控制在四个字以内,我取clue一词“线索”之义,提取“线”字,再加上less的后缀。
因此,如果大众点可以译作“断线情缘”,文艺点可以叫“断线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不管原本的题目,直接根据剧情译为“巧断鸳鸯”或者“巧缔良缘”。
至于这两种译法哪个好,就留给你们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