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前面表现得很好,一大一小,作家与读者的感情贯透第三帝国的荒谬史,展现小孩不以小孩视角区分大人的渴望,作家两次面对纳粹的荒谬而不得不告诉星期二:我希望有大一点的读者。可是给大人看的童书,如果有普世价值,一定会比大人更老。
于是星期二长大了,可是第三帝国还是那个样子,腊肠狗配不上牧羊犬,战争不会颜面尽失,无论胜败!
4月30日希特勒和妻子爱娃结婚后双双自杀,随后第三帝国迅速崩塌,如浮光掠影般的速度正合电影时光的切换,蜻蜓点水。很是突兀,不带说明。是不是也在用剪辑,用速度告诉我们:一切总会过去?
可是这样自慰解不了历史的哀愁。一切要面对的都坦然,不期待时光快与慢,只是默默的做,按自己知道的去做。甚至宁愿用死亡来经历人生,那样才是真正的自由吧!而非逃不逃这么简单又变扭。
勇气是另一贯穿的主题,作家和朋友情愿留在柏林,蒙羞,虽百死其犹未悔。只是到了最后,他还是走了,一声口号:埃米尔,救了他的命。
可是,这个口号呼应得有点生硬,最后才表现作者对战争的“悲天悯人”也为时太晚。很不合理。最后一部分这样的败笔不止一处,列如一伙人在交战区拍电影?哪有那么闲适?人人都高兴?战后相当大一部分人并不怪他们的元首。真实不一定如此,但镜头如此,就是真实。所以力量不足,而且在第三帝国之外,电影本身带点荒谬,这,也是一种卡萨旦吗?
不,这不符合童书作家的格调,不过倒暗合电影和叙事的玄妙。
童书作家要深沉,不能嬉笑怒骂,还要假装平易近人,他们要敏感,要把历史经验和个人感受揉成球不带一点毛躁踢给稚嫩的小孩。他们敏感的抓住孩子的心,而更深沉的隐喻,大人也会动容,因为他们懂,小孩不懂为什么,但是更敏感的他们能抓住最敏感的情绪变化,成为他们的印记。
但是越敏感越忧郁,唯有诗人,可以比肩。他们,真是时光的新娘——除去旧有的毂纹,还带来新置的嫁妆。
给大人看的童书会变老,但是小孩永远青涩,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