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私人家庭影像的素材积累,在本片中源于一种无目的自由创作。机缘巧合下,带有明显时代痕迹的影像资料,在多年后的正式创作中拼接成了极具风格化的一部分。或许也能将这份礼物称之为导演日积月累的努力创作的结果。拍摄的习惯和意识,正是现阶段的我应该主动培养的。
老师所谈及的,个人影像档案的创作,其实挺让我心动的。只是一直秉持着“我是作为持摄像机的人,而不是被摄像机记录的对象”这样的理念。不能指望有谁能发现我的独到之处并愿意用镜头来挖掘更多的故事。只是就我自身创作者的身份而言,我是否真的有勇气将镜头对准自身的环境乃至最为亲密的家庭呢?在李冰和他妈妈的那场访谈对话里,光晕模糊了摄像机镜头划分的创作者和被记录主体的分界线。互信关系的构建一直是纪录片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之间永恒的命题。而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与我们自身早已建立坚实的情感基础,这么说来,从身边入手确实是一个入门的选题。但是拍摄的过程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际关系间和谐的平衡。我们的情感能否承受这样的消耗呢?我一直在回避那些家人之间的敏感禁忌话题,回避狂暴的欢愉和狂暴的苦痛,享受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家庭生活中。这是一个可选项,我可以选择去直面,可以选择回避。也没有人会因此来评判我。
《碧丽·艾莉许:模糊世界》这部传记类纪录片当中也有大量的高光时刻的家庭影像。在观看时我就大受震撼,是谁有那样的主动意识去记录碧丽高质量的人生关键点。这很难不动摇我对这片子真实性的尊重。但也同样意识到非虚构影像的力量。我不喜欢记录我的生活,甚至很少给自己拍照。曾经也有过疑惑,我不记录我自身,那么我是否真的缺失了生命的纪念?我是否真的存在过呢?除了我脑海里的私人记忆,新朋友们没有途径去认识过去的我。过去的一直陪伴我的朋友们也会将我淡忘。这么一想,有点伤心的感到自己真的没有存在的痕迹。
除此之外,片中滑板运动镜头的丝滑也真的是一种享受。如风的年轻的身体,色调和光。那是我感觉很陌生的异国景致和青春期的活力。有点疑惑这在技术上是如何追踪的呢?摄像师也在驾驭滑板吗?摄影和调色都很美,品相做得和情感一样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