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3

彼岸影评:彼岸即艺术:赏析“彼岸”一词


看完纪录片,想法很多。我想顺着高行健剧本《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的标题,记录一下我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想法,因为“彼岸”一词,是改编和演出的剧本标题,也是记录片的标题。我会从“彼岸”的词义、词性转换和主语范围的角度,解读这部纪录片。
一、“彼岸”的词义:从话剧《彼岸》到艺术
在电影开头的序言字幕,已经给“彼岸”下了一个模糊的定义,即在无聊、琐碎、庸常的生活中的热情、活力和激情。与这个定义最接近的词,莫过于“艺术”。这个“艺术”或“彼岸”具体化来看,指的是由于坚改编、由牟森指导,和由十四个来自各地的年轻人演出的话剧,更大来看,也指纪录片,甚至再扩大,就是给生活增加热情的艺术。
“彼岸”即“艺术”,特点是能激活无聊的生活。最显著的,是十四个年轻演员对表演的执著,他们的汗水、欢笑和声音,都在诉说“彼岸”的热血。没有显现的,是高行健的创作、于坚的改编。显现地比较少的,是牟森的沉浸。对我来说,“彼岸”的感染力是昨天看完电影后兴奋的大脑,和因此导致的失眠,以及此刻记录想法时的舒畅。“彼岸”、“艺术”之于每个人,都是陶醉其中,忘却生活的重复与累赘。
意指生活的,除了现实本身,还有排练室的报纸。这些写满官方整齐划一报道的报纸,象征压抑的生存空间,需要对抗的权威、压迫和禁忌。而且它们是无处不在的威胁,正如排练室铺天盖地、除了人只有报纸和绳索的空间。这些绳索象征着他们在压迫的现实中的救命稻草。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就跟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一样。在表演中,他们的挣扎扯烂报纸,意味着对现实的反抗,但再如何反抗,他们还是逃不出这堆胡说八道、谎话连篇的报纸,即权威。
二、“彼岸”的词性:从名词到动词
“彼岸”的词性,在纪录片的进程中和观众观影前后的认知转变中,从名词变为动词。一开始,“彼岸”是名词,是“艺术”本身。向往表演的年轻演员,在话剧中,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他们像与之前的生活断开,像即刻抵达了艺术的“彼岸”。但正如于坚谈到,“彼岸”其实是动词。也即,剧本、话剧和记录片,传达的是,要艺术化生活,让生活成为艺术。那些年轻演员,带着表演梦离开排练室的时候,从“彼岸”一词的角度来看,是离开了“彼岸”这个名词。他们回到了生活,挣扎的生活,需要脚踏三轮车推销方便面的生活,需要站在夜总会门口的生活,需要种地喂猪的生活。在两年后的采访中,几个演员都认为《彼岸》表演结束后,“彼岸”消失了,或认为“彼岸”从不曾存在。甚至有女孩认为,她等着嫁人,离婚再嫁,可以到达“彼岸”。我认为这时候,他们没有懂得剧本的深意,即彼岸是动词。因为此刻他们对“彼岸”的理解是理想化的,他们把“彼岸”理解成一蹴即就的梦想,于是“彼岸”就沦为幻想,发现“梦想”成“幻想”,所以他们干脆否认“彼岸”。
“彼岸”的词性转换,我以为,是在一群农民面前演出自编自导的《一只飞过了天堂的小鸟》的时候。尤其是在修拖拉机、推拖拉机的时候,也即纪录片最后一幕,话剧(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难分。修拖拉机是话剧的一部分,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他们要种苹果树,没有钱,需要修理破旧的拖拉机。而且,推拖拉机之时,参与的不仅是演员,还有乡亲,以及牟森等人,他们既是观众也是打算种苹果的演员的朋友。虽然拖拉机的轮子只是歪歪扭扭地前行,但这不就是生活,在波折中往前走。为什么此时“彼岸”成为动词?因为此时,他们懂得艺术与生活可以融合,可以用力气,即用自身努力,来艺术化生活,艺术于他们,不再是高不可及的表演和成名之梦幻,而是身体力行地演(演给身边的人看)和脚踏实地地生活。当生活与艺术不再分裂的时候,“彼岸”和“艺术”成为动词,因为它们被践行。
其实艺术化生活,我个人以为,并不单指演戏。蒋樾他们采访、拍纪录片是艺术,高行健、于坚创作是艺术,那个六岁靠做梦获得“思想”的演员,让我想到做梦也是艺术,种苹果当然也是艺术,可能成为艺术的,还有为残酷生活讲述的笑话,和讲话时用的文字游戏。
此外,“彼岸”是动词,也意味着,要靠人用自身行动来赚取。有观众欣赏那个想通过嫁人、离婚再嫁人来抵达“彼岸”的女孩,我觉得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这种小女孩愿望虽然是男权社会洗脑的结果,但本可以选择不成为男权生活的牺牲品,而选择反抗,自己打拼出“彼岸”。也有人认为牟森是骗子,我不知道他们的理由。但我认为他不是骗子,人生那么长,体验四个月的“彼岸”生活,并不是要欺骗学生一辈子做表演成名的美梦。何况话剧本身传达的也是赋予“彼岸”动词性,这是台词之一。年轻的演员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他们都是成年人,何必怪牟森欺骗他们。更何况,他们采访过程中,透露出的更多是对牟森的感激。
三、“彼岸”的主语:从精英到草根
纪录片的关注对象是十四个年轻演员,但其镜头却覆盖了非常多人。我认为,虽然纪录片是很多片段的拼接,但纪录片的总体视角切换,是从精英到草根。就像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一开始,十四个演员,都附属于高行健的剧本、于坚的改编,和牟森的指导。除此之外,话剧的观众或至少出镜的评论者也是精英阶层,以戴锦华为代表。纪录片将视角转换到这些更多是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的年轻演员,话剧不是纪录片的中心,这些演员的生活才是。并且,纪录片的视角也是向着草根的,镜头带我们看到的,有牟森在排练《彼岸》时破败的住处、演员们狼藉的午休;以及两年后采访时拍到的,几个曾经的话剧演员在北京漂泊时的住处,甚至还有其中一个小伙子将一箱箱的方便面装到三轮车,以及骑车推销的过程,当然还有那个姑娘在夜总会门口站着。
更值得注意的视角,是转换到某个演员家乡,为乡亲们演话剧《一只飞过了天堂的小鸟》的时候。除了牟森等人,话剧的观众不再是精英,而是河北农民,除了小孩,就是有些年纪的人,当然还包括这个演员的父母。开场后,演员与观众有很多互动,这也是在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即让非演员、甚至在通常意义上与艺术比较远的农民也参与表演,扩大艺术的范围。最后推拖拉机的情境,更是把农民的劳作抬高为艺术。
从对“彼岸”这个词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也是“彼岸”这个动词的主语范围扩大的过程。也即,艺术化的生活,不是作家、编剧、剧导的专利,同样也不是纪录片制作参与者的专属,也不局限于精英观影团体和评论家,而是既属于这些来自贫穷山区的表演爱好者,也属于爱凑热闹看戏的农民,当然也属于看纪录片的观众,写影评的我,即每一个人。
综上,“彼岸”作为艺术有很强的自我指射性,“彼岸”作为动词让生活变得热血沸腾,或者至少不再死气沉沉,而“彼岸”主语范围的扩大,则充满了感染力。

艺术化的生活,也是我的向往、我努力的方向,和目前的实践。我从这部纪录片中,读出了一个我热爱纪录片的原因。就像这部纪录片从话剧,扩展到纪录片,再从意义上延伸至生活。我看到了纪录片跟生活的接近,生活才是最完整的艺术。我学的文学,每天写的论文,似乎把我带离了生活本身太远。但其实并不远,只要我能时常像今晚,在写完论文的间隙,写一篇带着对生活思考的随笔,生活又回来了,并且是艺术式的生活。
感谢瓢虫。在我还没来得及做瓢虫的志愿者的时候,得知了今年是最后一年了,很是遗憾,但是永远感激瓢虫。瓢虫带给我的想法,我会试图变其为实践。我喜爱的学者韦恩·布斯认为,读者对作品的责任,除了不侵犯版权之外,还包括反馈读后感想,以促进交流。那么,这个影评,就当做是我开始尽读者义务的第一步吧。
6.11

彼岸的相关影评

彼岸
水晶球 •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