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评分:
6.0 还行

分类:纪录片  中国大陆 2003

简介: 中国重工业基地沈阳一家大型工厂,工人在破败的休息室休息过后,摄影机随他们来到同样 详情

更新时间:2017-09-06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影评:一个东北人眼中的铁西区

影片真实到粗糙的拍摄手法,让人容易忘记这是一部影视作品,而对现实情况进行反思。王兵用九个小时向观众展现了沈阳铁西区中,身处改革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点滴。本片让人不难想到贾樟柯的《小山回家》与《小武》。贾樟柯对王兵这部巨作评价很高,大概是两个导演都是在第五代导演风云四起的商业片转型期,都选择了倾听被忽略的真实。影片以东北国企改革为背景,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章节,通过沈阳国企工厂倒闭前各个班组人们的生活状态、艳粉街中青年人的琐碎生活、铁路沿线老杜与儿子两人的日常点滴串联起来的。铁路是贯穿铁西区的血脉,运输着火车也承载了这片土地、这个时代的印记,以铁路的视角延伸到艳粉街、工厂,街巷里17、8岁的青年人和临倒闭的国企工厂工人都是流动着的,就像时代铁路上的蒸汽机车,在被时代吞噬、消解。
我是一个不算地道的东北人,因为家乡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方文化受闯关东来的齐鲁文化影响颇深,连方言都接近胶东官话。徐皓峰在点评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时说,半岛上的文化是不够深厚的,既没有岛国的极致,也没有大陆腹地的广厚,只能夹在中间半生不熟。想来大连也是如此吧。初看《铁西区》没有感受到过分的故土情节,但片中鲜活的人物呈现以及破旧的厂房、颓废的街景以及遍地的福利彩票,便引起了一个东北人的回忆与思考。

可爱又可悲的东北人
执导过《光荣的愤怒》的曹保平在谈到剧本创作时说,现在很多导演会以为故事是剧本的核心,但其实人物才是剧本的核心。纪录片作为力图呈现现实的一种影片类型,便是以人物的刻画为主的。《铁西区》中那一群穿着深色棉衣,有时骂骂咧咧打群架有时随口便讲春晚段子的东北人,便是影片的核心人物。
如果你问一个大学毕业来到北上广打拼的东北人离开故土的原因,大部分人会提到一条:不想总靠关系办事。这种思维并非地域问题,人种问题甚至吃的是面还是米的问题,而是政策遗留后遗症。在那个我们还坚信自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计划经济对那里的人们影响深入骨髓,无论是开垦北大荒的大学生还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农。在《工厂》部分,导演准确捕捉到了国企工厂倒闭的过程,这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是由各个班组工人们的流动、日常作业、嬉笑怒骂组成的。曾经作为人们强心剂的共产主义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小荣在凛冽的冬风中。在算计能否多休几天假的时候,工人们想到了到医院开假的假条,互相吹嘘自己认识高级医院的教授,比较不同级别医院的公章有何不同。找人办事必有付出,一工人表示自己的关系硬到不需要送烟送酒而洋洋得意。工头周德兴曾经自己算过一笔账,工厂所承担的炼铜工作一年至少获得纯利润2个亿,正是由于进料的原料造假而导致赔本,而进料的采购员自也是有一套人际关系的。对于开不出工资的工厂,工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都被上一级吃掉了”,他们跑到办公室去骂人、拖着一家老小跪在上级面前,但更多的和记录的这些工人一样,没有本事没有钱拿去做生意,只能在工厂耗着做这种极容易中毒的工种。他们还幻想着作为国家一级企业的单位,还会置于死地而后生。中国小农经济的悠久历史,让人情社会在整个东北地区发挥余热。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的商业化链接越多。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人自扫门前雪,白纸黑字方可信,反倒需要高唱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人们行为了。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网络媒体中东北人形象塑造的论文,在天涯论坛上翻阅以东北人为主题,“能打”似乎也算一个标签。《工厂》开篇便是一场不明所以的争吵,在打架、劝架的人的脏话中,酿成了一次“比武”。社会转型期的工人们,工作之余无所事事,聚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观看黄片。他们真的不明未来前景?不是的,他们能够准确分析出工厂倒闭、私营的趋势,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困境,即使下岗,为了生活也要在菜市场倒买倒卖,然后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些东北人迷茫着,困顿着,却又用力地活着。脏话、容易冲动的性格,更像是自卑、内心压抑的一种宣泄,对突然撒手的政府的个体抗议。
梁文道在评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政策时,认为中国政府“撤退”太快。也正如片中工厂管理层人员比喻的那样,把几个儿子全方位照顾地养大,突然有一天都赶出家门,是死是活全靠儿子们的造化,当妈的昨天还给儿子们换尿布,今天就变成了铁石心肠。改革的迫切性可以理解,果决的政策值得尊重,但上层的决策总是不肯接地气的,一个个家庭一名名工匠就这样被扔到市场的浪潮中摸爬滚打,这是非常不人性的决定。类比现今的政策,我更期待在公车改革中被抛弃的司机们的去处,我国政府30多年难不成没有一点长进?
东北人在近代史已经经历了太多转型期,经历了哈尔滨、长春、奉天的辉煌时期,也见证了俄国、苏联、日本的疯狂入侵,在建国后又被定位为共和国的发动机,在市场经济的春风中忍受着下岗工人千千万的剧痛。他们是历史的牺牲品,那一句句逗人大笑的方言背后,是不可言喻的自嘲与辛酸。
东北老矣,尚能战否?
《艳粉街》部分记录了铁西区一条破败街巷人们的生活,其中是以一群17、8岁出头的青年视角为主线,刘波和他的朋友们生于此,长于此,在冬天白雪营造的死寂气氛中,这些鲜活的生命也在颓废、悸动中摇摆。刘波的妈妈,在寒冷的冬天里窝在狭小的房间里,没有工资,只能通过节食度日。刘波是17岁的小伙子,会穿着与环境不相配的呢子大衣与白衬衫,手握一只玫瑰花追求心爱的姑娘。科学上来说,衰老是人类赋予其特定含义的伪概念,而年长者为了规避预期风险,会选择放弃挣扎。富有生命力的青年,则会给这沉寂的地方带来一缕阳光。破败的街道,在街道中大笑的青年,拆迁时打架骂人的大爷,都是生活,都是东北的阵痛。
北上广聚集了太多年轻人,每天晨间的地铁都会向国贸输送一车新鲜的理想。曾经有新闻报道,东北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家乡求发展。每年净流出200万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不会继续留在家乡,或者高考时便选择到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学习、生活。以我身边的朋友圈为例,初中半个班级同学选择出国,小时候的朋友很少继续留在大连。严格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东北人,没有想到有一天会遇到后继无人的后果。对于曾经的共和国发动机形象,现在却被恶俗的赵四、刘能取代了,这种对于大众审丑心态的迎合,反映了东北人内心的自卑与自嘲心理。
中国经济是政策导向性的结果,在南方市场倒买倒卖热火朝天的时候,在北方会被判定为投机倒把,在年轻人望房兴叹的时候,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空房率高得惊人。年迈的东北地区,被吃空的山西、陕西地区,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河南,都曾经站在历史舞台的最中央,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曾为此付出过最宝贵的青春,拥有过不切实际的理想以及有勇气面对人性的丑陋。如果政府能够理性与人性相结合地进行资源合理配置,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更愿意逃离北上广而回去建设家乡。再高的薪水,有时也敌不过乡音一句。

这是部挑人的纪录片,是给那些愿意对现实有所反思,慢下来观察身边一草一木的人去欣赏的,也许我还没有足够的功力去拍出这样的影片,但我愿意用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能够坚持下去,便是修行。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的相关影评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阿绿 • 东北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毛球 • 工厂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