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提到王兵执导的《铁西区》三部曲,绝大多数影迷都将其称之为华语影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之一。九个小时的影像呈现,不论是对于拍摄者还是观赏者而言都绝非易事。拍摄者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他在拍摄时不仅需要对摄影机持续注视下的“真实”影像直接或间接担负道德上的责任,也需要随时对大量的拍摄素材(三百小时)在脑海里进行在创作,从而能高效厘清最终纪录片所想呈现出的工厂与人之间的某种联系。而对于观赏者而言,九个小时的观赏体验是一种逐渐震怵和失语的过程,因为它呈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极其真实且病入膏肓的老工业地区生态,也是触目惊心的时代之殇。
本篇随笔从两个方面展开对《铁西区:工厂》的简单探讨。第一个方面侧重纪录片的美学维度的探讨,特别是对于铁西区巨大废墟意象意义的分析;第二个方面从群像的再现角度入手,并尝试从情感结构和创伤记忆的角度去把握铁西区的历史变迁。
关于纪实美学的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自然采光、同期录音、手持摄影等特质都是纪录片制作里最常为大家所接受的基本准则。但巴赞无疑是最为系统且全面阐述纪实美学风格的里程碑式人物,他提出的“长镜头”理论对电影现实主义中力图刻画的叙事真实、表现对象真实以及时间空间真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铁西区:工厂》的所有描述对象中,首先留给观众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沈阳铁西重工业区的荒凉工厂和错杂小道。而这与影片开头由火车视角展开的长镜头密不可分。紧接着,伴随着火车行进的轰鸣声,观众逐渐进入影片的叙境,以一种直接、近距离的方式触及到存在的“活生生的过去”。巴赞也提到,“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结合能够完整表现事物存在的真实空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不论是跟随摄影机潜行在黄烟四起的冶炼炉之中,还是以一种窥伺之态进入铁西区的工人生活,观众所面向的都是由在场者所实时编撰的影像片段。这种影像片段已然超越真实的范畴,成为珍贵的历史素材。
王宾的《铁西区》系列可以看作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杰出成果之一。八十年代之后新纪录运动的发展恰恰是重新寻找摄影和社会有机关系的时代,而DV机器的出现使得新纪录运动呼唤的“个人化”成为可能,也为中国语境下的纪实美学维度增添了崭新的意义。《铁西区》正是以它这种巨大的废墟意象,忠实地体现了本雅明对于废墟美学和“震怵”体验的矛盾感。工厂里的人们没有机会停下来去面对这个充满不可思议的世界,事实上,他们对体验的可传达意义变得麻木。“拆迁就意味着废墟,废墟是一种寓言,是过去和未来的交界点,所以这个意义上废墟具有一种预言性。”【1】矗立在铁西区的废墟之上,观众与所拍摄之物直接、近距离的接触是一种深处世界本真时刻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也使我们对纪录片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及其意义有了新的领悟。铁西区过去的废墟时刻并非成为尘封的记忆,它可以用来解释现在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废墟时刻的重要性;而现在的废墟时刻也不仅仅是用来反衬过去铁西区废墟时刻的意义,相反,这个意义不仅照亮了过去和现在,也照亮了这个时代即将到来的更多废墟时刻的意义。
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这个术语由雷蒙德·威廉斯率先提出,作为分析艺术表达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工具。虽然这个术语的含义听起来有点模糊,但它可以被描述为艺术和文化所捕捉到的特定时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或情绪往往与占主导地位的公众情绪相关联,进而得以反映一个时代的集体情绪。而这种情绪在特定历史时刻可以通过一个群体的伤痕体验集中体现出来。如何定义90年代的集体记忆是《铁西区:工厂》的主要命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经济复苏、各种机遇和挑战接应而来的新兴时代,但同样对于这群工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让他们仍然迷茫的时代。
《铁西区》显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在当代社会经常谈起的“边缘人”群像。摄影机冷静地站在铁西区这群即将面临下岗境况工人旁边,注视着他们在闲暇时刻抽烟喝酒、洗澡打牌,甚至也对他们的污言秽语和赤身裸体也不加修饰。镜头前的他们对摄影机的介入并不反感,也会时不时将自己对于现状和未来的担忧倾诉给持摄影机的旁观者。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时代车轮下“个体如草芥”的命运,但依旧以谈笑风生掩盖面对未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这种感知预示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生活中一些难以言表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已经触及到这群“边缘者”日常生活的基本底色,也不断重构着他们存活于世的基本经验,但这种变化和感知又很难转化为他们的主体意识。换句话说,他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很难在话语层面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
用文字诉诸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往往是极其困难的,因此,通过影像(纪录片)这一媒介去接触“边缘者”的日常生活往往让这种表达会更具客观记录的真实力量,也更容易廓清其中浑沌着的思辨哲学。王兵这样说过,“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废弃的工厂就是这个崩溃的世界,但通过《铁西区》粗粝的纪实影像,我们所体验或是共情到的世界却依旧具备动人的生命力量。这同样也告诫着创作者在创作中所要秉持的理念:想要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势必要注重历史中个体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不论这种刻画出来的生命体验是残酷抑或是温情,是向着希冀自然进发还是继续朝着庸常靠近,这都是包括拍摄者还是观赏者所无法给出的答案。
参考资料
【1】吕新雨:纪录的美学——从本雅明的“灵晕”说起
【2】 Schultz, C. K. N. (2018). Moving figures: Class and feeling in the films of Jia Zhangke. Edinburgh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