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福柯而言,教育、宗教机构同警察部队一样,也属于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某种程度而言,师生之间也是权力斗争的场域。但又别有于国家强制机关,师生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感情所颠覆,师生恋,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影像中,都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尽管如此,师生恋,尤其是其间伴随着巨大年龄差异的师生恋,往往会遭到道德卫道士的质疑。如同在影片《挽歌》中,情场浪子大卫受康斯薇拉所邀,参加她的生日舞会,将他引介给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尽管大卫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风潮,但他在康斯薇拉的门前退缩了,他亦无力承受道德的质询和别人异样的眼光,尽管他深爱康斯薇拉。 康斯薇拉之于大卫,最初不过是欲望投射的对象,正如以前他所经历的一切,他有自己的准则,上课其间他绝不出手,等学业结束,他筹办一个宴会,在宴会上,他会向自己的猎物进攻,这个准则屡试不爽,一直到他年过不惑,一直到她遇到康斯薇拉。按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说法,大卫和康斯薇拉,也是一个苹果的两半,分别被抛向乌有之乡,他们的相遇,间隔了几十年的光阴,他们再次相遇,却无法像真正的一个苹果的两半的那样切合。不过幸运的是他们毕竟相遇了,对很多人而言,他们一生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是爱情的悲剧,也是爱情的先天性缺陷,纯粹的爱情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相比较于大卫和康斯薇拉的爱情,他和乔治的友情更让我感动,几十年间,他们彼此无话不谈,乔治相对于大卫,是生活的另一端,他固守着自己的家庭,彼此交流自己的生活感悟,他们彼此活在两个极端里,对彼此的生活投向最为深沉的一瞥,有这样的朋友,才能真正理解活着的不同形态,才能体会到自己生存方式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生命的终了,乔治请大卫一同参加他的学术讲座,在大卫对乔治进行了高度肯定和褒扬的开场白之后,乔治突然倒在台上,大卫的话语仿佛是对乔治一生成就的总结,又好似墓志铭,此生有如此一友,足矣! 本片改编自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小说《垂死的动物》,罗斯曾获普利策文学奖,几年之前,他的另一部作品《人性的污点》也被改编成电影。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Isabel Coixet)1962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她在巴塞罗那大学历史系获得了学士学位,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还还曾经担任过新闻记者。2003年,她执导的《无我生活》(My Life Without Me)获得了欧洲电影大奖等多个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提名,还获得了当年戈雅奖最佳编剧,并且还入围了当年的柏林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