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原本可能是很枯燥的内容,易老师讲得非常生动有趣。
《实话孔子》让我了解到:原来《论语》里记录的内容是这些,原来这么有意思。土豪子贡,憨憨子路,挨骂的宰我,孔子最喜欢的颜回,外交家公西华,想种田的子夏?还有冉有,端木赐,曾子……每一个弟子都独特,他们的形象经易老师的叙述都跃然纸上。最后易老师也给了孔子一个评价——文化巨匠,失意官员,模范教师,性情中人,孤独长者……《论语》记录下来的孔子很鲜活很多面,非常真实。
—————————————————————
接下来就开始讲儒墨之争,以墨子为首的墨家是反儒第一人。老师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墨子会批判儒家,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身份不同,虽都是士,但一文一武,一上一下,听完以后感觉墨子的一些想法虽然是替百姓考虑,但非乐之类的扼杀全部精神文明需求的想法确实太绝对了。孔子的儒给了读书士人一条康庄大道,但墨子的墨却没有给侠客一条可走的路,这也是儒家胜墨家败的原因所在。
孔子的药方:仁爱,在当时不管用。
墨子的药方:兼爱,无差别的平等的爱。
孟子,批墨第一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看似很像,但其实有差别。我理解的是一个是辐射的有差别的爱(怜爱→仁爱→亲爱),一个是无差别的平等的爱。
一个“若视”,一个“以及”,是两家最大的区别。
—————————————————————
第11集《三大分歧》信息量有点大…还好最后给总结了。
第一大分歧——功利还是仁义?
孟子认为义与利是针锋相对的,行义必须要放弃利。
孟子谈的是道德的可能性,墨子谈的是道德的超越性(这里没太懂😭)。
墨子认为功利是道德的根本目的。
第二大分歧——鬼神还是天命?
墨家信鬼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儒家信天命,行善事老天自会保佑你。
第三大分歧——君权还是民权?
—————————————————————
儒墨与道之争
道家的观点:没有欲望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动作,大家都管好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天下自然太平。让人没有欲望的方式就是先愚君再愚民。
—————————————————————
《道之谜》这集有点精彩啊!
老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是最高道德堕落后弥补的办法,仁义礼都是下德。
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易老师解释什么是“道”,先从德讲起。
德是从道得到的东西,道是能够给德得到的东西。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式。
老子认为道是无,是无法言说的东西,一旦道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道的社会也应是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旦物质变为私有,人们只爱自己的老人孩子,皇位世袭,人人只为自己,社会就在一步一步地堕落了。
历史上存在过的道的社会就是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讲道,周公时期讲德,失道而后德。
春秋晚期德没有了,于是孔子出来说仁。
战国中期仁没有了,于是孟子出来说义。
战国晚期义没有了,于是荀子出来说礼。
易中天老师还举了例子说明战国晚期张仪用六百里地骗楚怀王违背合纵和齐国断交,怀王被骗后攻打秦国不成,韩魏两国又趁乱攻打楚国。反正就是一出怀王背信弃义,张仪坑蒙拐骗,韩魏趁火打劫,没一个好东西的失去道德失去仁义的社会。
所以老子开出的药方是开倒车,回到原始社会。
—————————————————————
《老庄之别》
老子是政治哲学,为后来的法家提供权谋的灵感;庄子是生命哲学,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说实话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军事手段或者是权谋我都能理解,但作为治国的方法真的不太能理解了,君主的手段是无为,但目的是有为,因为只要什么都不做,民众自然会井井有条?当时社会纷乱就是因为越管越乱?
—————————————————————
《儒道是非》
道家和儒家都希望回到过去,只是道家希望回到远古的原始社会,儒家希望回到近古的西周。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人类简史》里尤瓦尔赫拉利的观点,他认为原始社会的人比现代人更快乐,是小麦驯服了智人,智人越繁殖越多,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农耕……但远古的原始人每天只需要花几个小时采集、狩猎,其他时间可以开心地玩耍。当时我有认真考虑了如果是我会选择回到远古做个快乐的原始人还是留在现在做一个疲惫的现代人,我还是会选择留在现在🤣,也并不认为做原始人会比现在更快乐,毕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原始人最多满足了生理需求,但甚至连安全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但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了。就像易老师说得一样,不要把文明和进步看做万恶之源,贫困落后才是万恶之源。
儒家是保德以求道,道家是直接回到道。儒家现实,道家理想。儒家保德,道家取道。儒家其实并不是不认同道家的观点,只是道家太过完美主义,儒家认为不现实不可能,所以退而求其次去选择一个不最坏的结果就行了。
这段好精彩啊!想起了《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什么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知道了生活的真相,痛苦的难以避免,也能面对它,这还不够。真正的勇敢是去做。”
—————————————————————
《血染的思想》
没想到法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居然都是荀子的学生……而且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孙子,而且商鞅也是不得魏惠王(梁惠王)赏识才去的秦国,所以秦国崛起路上的关键人物全都是魏国捡来的……商鞅死于自己创立的法,算是以身献法,也算是作法自毙。
儒家:孔子不谈人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人性有恶,虽然强调恶但也有善的存在,可以通过引导使人们自觉地去做善事。但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强制人们不去做坏事。
儒墨的分歧在仁爱还是兼爱,儒道的分歧在有为还是无为,儒法的分歧在德治还是“法治(刑治)”。
赏要厚,罚要严,法律要一视同仁并让所有人知道。这个道理到今天也是十分适用的。
—————————————————————
易老师开始分析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了。
先从周人代商说起,商朝重巫蛊信鬼神,祭祀用活牲,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商人不把人当人,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建立了以封建制、礼乐制和宗法制作为国家制度。
思想上以人为本的三点表现:把人当人,把神当人,把人当神。所以周人不信鬼神,而信圣人。圣人就是(做事符合道德的人?记得好像不对)。
周人思想的成熟,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之一。
进一步易老师介绍了五服制度,出了五服就不再是亲戚(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根据内外亲疏长幼贵贱区分服丧的规格,严格地划分出了家族内的等级。父是内,母是外;堂是内,表是外。听易中天老师的课经常能让人发觉平时觉得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原来是这么由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什么问鼎中原等等词)。
比如父死子要戴三年斩衰(生粗麻布,用刀砍,不剪裁不封边),母死要根据父亲是否健在服不同时间的丧,爷爷奶奶,兄弟姐妹,曾祖父祖母,高祖父祖母,外公外婆……都有严格的服丧规格。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二,就是社会的剧变。
周王朝的分封好似众星拱月,但周天子是天下的月亮,分封下去诸侯又是国的月亮,大夫又是家的月亮,下面还有士和家臣……三百年一过,原本亲密互爱的一家人早已出了五服,以下犯上的事就层出不穷了。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三,是士人的崛起。
士人作为贵族的最低一等,没有封地,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他们得像毛依附于皮一样依靠天子诸侯大夫,但正因为什么都没有,而天下又有很多皮可以依附,所以什么都不怕,享受着充分的自由。而中国的未来该往何处去,士之上的贵族无暇回答,士之下的平民回答不了。作为将“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理想的士,自然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人选了。
—————————————————————
最后一趴:如何看待和继承诸子百家的言论?
抽象继承
易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里的女子与小人并不是指道德层面,而是指身份层面的女子和小人。小人指的是宗法制的大宗和小宗(大宗是嫡,小宗是庶),所以这里的难养指的是相处的亲疏:太亲近对方则没大没小,太疏远对方则有怨。这句话放在现在已经失去了宗法制的背景,但也启迪我们: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所以诸子百家的言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儒家的仁爱要取,等级制度则要舍;墨家的平等要取,君主专政则要舍……
我常常也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人到底怎样活才能过好这一生?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他的观点了:真实和自由。
千里马被伯乐发现是幸还是不幸呢?
儒家开头,儒家结尾,完美。
—————————————————————
从八月份看到十月底,整整两个多月!完结撒花!有一些内容,也算是哲学启蒙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祖先们的智慧给我们华夏民族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法家的种种观念,都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我们的血液里——天道行健,君子自强,自强之路,坦坦荡荡!
谢谢易中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