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昨天朋友在群里转发一篇推荐佳片的文章。
是导演欧容的《弗兰兹》。
我平生最恨那种剧透影评,这篇推荐文章即是——他非常恶俗地按剧情截图、截对话,一直详细介绍到结局。这极大地影响了观影的感受,令人追随剧情而理当产生的一切情绪都打了大大的折扣,好像一顿饭没吃饱,胃里只有垫底的食物,心里还有很多的无法言说的饥渴和欲望。
所以,我就很难给《弗兰兹》打分了。
但如果,在某个阴湿的雨天,既不方便出门,在家又无所事事,给自己倒一杯热咖啡或茶,拉上遮光窗帘,一个人静静地看片,这部影片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这是一部以非主角名字命名的电影。弗兰兹,是出场最少的人,却也是贯穿影片的始终的重要人物。
他是一对德国老夫妇的儿子,牺牲在法国战场上。战后,悲痛欲绝的老夫妇和他的未婚妻安娜在离家不远处(欧美国家的墓地多半都离家不远且环境非常美丽)为他做了个空空的墓地,周围种满鲜花。也许正因为空墓穴,亲人们始终无法相信弗兰兹已经真的离开了他们,一家人沉浸在悲痛中无法释怀——安娜再不能接受新的感情,老父亲终日因送儿子上战场深深自责,老母亲则生活在担忧和悲伤之中。
这一天,弗兰兹的墓碑前来了一个法国年轻人阿德里安,安娜因为眼见他吊唁的眼泪,误以为他是弗兰兹在法国上学期间的朋友,并对他顿生好感。
但很快就发觉这个年轻人内心深藏的秘密和充满创伤的脆弱灵魂……
影片比较新奇的是,导演用黑白色和一种怀旧的彩色两种方式来叙事。最开始我也跟被那篇转发的文章误导,以为表现当下的是黑白色,怀念弗兰兹的时候是彩色。
后来看并非如此。
色彩在影片中更寓意着温情与希望。当角色心情悲痛或绝望的时候、或是表现仇恨敌对的战后情绪时,导演都运用黑白片来表达。而当某种怀念、一些温暖、些许希望的情节,随着音乐,画面渐渐呈现出复古的淡淡色彩……就象种下的种子露芽,就象雨后的阳光,就象冰冷的双手忽然被人暖着……
反映战争的影片已有很多。确切说,《弗兰兹》是反映战后的故事。
二战之前曾经有一段世界大融合的时期,经济贸易互动频繁,学生出国深造留学也很普遍,(嗯,就象我们现在这个时期一样),德国孩子会说法语,去法国巴黎留学,结交法国朋友,这十分普通寻常。而不寻常的是,忽然有一天,德国的父亲高唱国歌,一个劲儿地鼓励孩子为了国家去战斗,去杀敌,去面对无数个尸体……然后为了这种所谓的爱国而失去了挚爱的孩子。
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生命而言,他的逝去,带走的不仅是他个体的未来,更是其整个家族希望的陨灭。而如此为国捐躯的孩子何止千万?每个孩子的家族汇聚起来,成为一国的民众对另一国民众的敌视和仇恨。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人对出现在本国境内的法国人怒目而视,同样,法国人对出现在法国的德国人也恨之入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博弈,最终却以最残忍、最血腥、最沉痛的形式叠加在普通民众心上。
这种情况下,到底应当如何调整心态,面对战后内心的创伤,又如何处理敌对国家的民众?影片中都一一做了呈现。最令人动容并值得深思的是弗兰兹父亲的一席话,大概意思是:无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是谁把孩子送上战场的,是谁把刀枪送到他们手里的,是我们父辈。当我们杀死他们的孩子,我们在举杯庆祝,他们在流泪。反之亦然。
这是一个父亲对于战争的反思。我认为,更应该反思的,是更高权力者们。
很多人说弗兰兹是一部爱情片。我说的那篇烂文,标题就是注明这是最虐心的爱。
我还真是不以为然。
安娜之于阿德里安,或者阿德里安之于安娜,到底是爱情更多,还是相互之间慰藉与取暖更多呢?我觉得是后者。并且据我所知,欧美人大多不会贸然投入很深厚的情感,有情愫有动心,但首先要得到许可,绝对不会一头扎进去爱到生死相许,更不会爱到柔肠寸断,因而怎么可能是爱到虐心的程度呢?最多就是,我对你有一点动心,如果不行,那么亲爱的,我的爱将止于此。
另外,一定要推荐的是影片的音乐。豆瓣音乐有。我现在一边听一边在写这篇文字。
在某个阴湿的雨天,既不方便出门,在家又无所事事,给自己倒一杯热咖啡或茶,这一次请拉开遮光窗帘,凝望天幕下的雨丝,打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