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当下各大平台着手从节目的温度、深度和厚度上做文章,推出了不少选题新颖的人文类节目,在构建节目的人文价值、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通媒体融合路径上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也展现着平台及主创团队对人文理想的创新与坚守。
近日,由海峡卫视、优酷视频联合出品的5期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圆满收官,节目借由一位朋友拜访一位知名作家的形式,通过作家与朋友两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生存、生命的认知与解读。节目以平实的语言叙事带领观众走近了马原、马家辉、小白、阿来、麦家等作家笔下的精神世界与真实的现实生活。
《文学的日常》注重内心、情感、情怀、思考等更深层次元素的挖掘,通过作家与朋友间的“沉浸式”拜访,关于人生价值、乡音乡愁、青春往事以及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等话题也让观众有所思索和感悟。
而在拜访程中,文学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拜访者与被拜访者是主角,他们既是访谈者,也是参与者、观察者、表达者,纪实感与沉浸感油然而生。看似简单的日常拥有不一样的角度和力量,敞开心扉的漫谈是两个独立灵魂的碰撞,结合在一起更能触达真实,观众也在受访者的生活中进一步消化理解着他们喜怒哀乐和情绪缘起。正如海峡卫视总监洪雷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关照时代,也能给人力量、启迪智慧。”
用文学光亮凝聚共鸣的力量
文学是人学,是关注人、研究人、研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创作。而作家笔下的文学世界,游走在虚实之间,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如此的平淡、真实,散发着浓厚的烟火气与灵敏的才气。
《文学的日常》自4月16日上线以来,通过5期节目,满足着观众对作家精神世界与文学建构的憧憬。在各大社交平台,#文学的日常#等话题引发网友热议,在豆瓣,《文学的日常》以8.9的评分成为今年的高分纪录片作品之一。
一部相对窄众的纪录片何以能“出圈”引发观众热议?在笔者看来,该节目在“文学的日常”主题之下,每一集都有一个单独成立的分集故事,力求以生动的影像、平实的视角,呈现作家与时代、社会、国家、民族和个人生活、命运、精神之间的密切关联,挖掘和表现出了每一位作家的精神、气概和笔尖神韵,让观众从“文学的日常”之中,感受到时代精神,寻找到抚慰心灵的力量,也获得鼓荡生活的激情。
比如在云南西双版纳,马原对生死的豁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挖掘,点滴细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突然而来的考验,满怀一颗乐观的心态,境随心转,一切美好仍将继续;在香港,马家辉对市井文化生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文武庙、运动场、书店、饭店、甚至是墓园……节目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香港独有的“烟火气”,也能感受到马家辉的年轻态:“人总会抓到烂牌,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把烂牌打好。”
在成都,阿来把对成都的挚爱写在了《草木的理想国》里,他也分享了《尘埃落定》的艰辛出版历程。在杭州,我们读懂了麦家的乡音乡情与《人生海海》;在上海,小白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求平衡,他的书房里装满着多元化的世界。日常生活对于文学意味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领域?文学可能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现什么?
显然,《文学的日常》给出了有力答案:关注作家的人生,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节目话语的独特视角,生活自有其矜持之处,只有奋力挤进生活的深部,才有资格窥见那些丰饶的景象,那些灵魂深处的珍藏,那些斑斓而多变的节奏。对此,洪雷表示,观众看到的“日常”不是单方面的思想的输出,而是作家畅开的精神世界。
正如有网友如此感言:“文学是思想反刍日常的渠道,是生活之外的天地,《文学的日常》既是心灵的日常,看一片云的心情和听一棵树的风吟,文学的美是恒久的慰藉。” 也有网友说道:“《文学的日常》让更进一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马原的童真,喜欢马家辉的接地气,还有麦家的谦和……”
《文学的日常》奏响了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更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就像网友所说:“《文学的日常》在这炎炎夏日,送来了一股文学的清凉,让心静下来,体会文学带来的乐趣,深思当代作家不经意说出的话语。在走走停停的聊天当中,每一句话都有它自己的这里,是从作家人生经历里体会到的,而不是来自教科书中生硬的哲学知识。”
以故事化语言深入现实肌理
任何节目,最具吸引力的往往是它具备故事性的部分。从观众的需求角度上讲,故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我们在孩提时听着父母讲故事,长大了自己去读故事书、看影视剧、看纪录片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对故事的需求。
特别是纪录片里那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故事却会长时间沉淀在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之中。非虚构带来的震撼会让人的心变得沉重,目光也随之深切起来。《文学的日常》也不例外,一方面,以作家的日常为脉络,为观众真诚的讲述着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人物故事;
另一方面,情感是故事的“润滑剂”,该节目特别之处在于用人物故事表达情感,从作家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着亲情、友情、恩情、家国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理解文学背后蕴含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马原在2008年查出病情之后,他辞去工作,携家人来到云南西双版纳,过上了归隐林间的惬意生活,他亲自设计建造的城堡样式的九马路书院一砖一瓦都流露出他的精神价值追求。
错落有致的树林里,条条小路通向很多房间,“格林屋”“托尔斯泰屋”“雨果屋”等,每间房屋都用文学大师命名。不止如此,他的书房以八根支柱设计了兼顾空间利用和采光的环形书廊,颇有讲究。他的隐居故事让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节目中,当编剧史航来到杭州西溪,寻访好友作家麦家的那天,在淅淅沥沥的烟雨江南之中,一切变得柔和。史航一见到麦家,带了两幅夏目漱石的书法复制品,让麦家选一幅,作为礼物相赠。麦家毫不犹豫地选了一幅布局饱满的作品,他理由是:“我这个人内心比较孤独,我特别希望不孤独”。
在他们的聊天中,我们也走近了麦家《人生海海》的创作故事,其背后寄托着他对故乡的念想。史航与麦家重新回到麦家的故乡杭州富阳,这里有着说不完的成长往事和内心深处的记忆,比如那个承载无数悲痛记忆的祠堂,也是《人生海海》这部小说里反复提到的祠堂。
我们常说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人所创造的,也是人所要面对的万事万物,就是人在时间和空间里创造的一切。可以说,《文学的日常》以作家的真诚情感为纽带,用真实的日常故事打动着受众,它的故事化视角,不仅以讲故事的方式代替自然主义的刻板记录,而且可以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内容上偏向人性世界的深度挖掘,彰显生活之美、情感之美。
在洪雷看来,相较其他艺术种类,文学更直观,文学家、作家不仅有深刻客观的理性思考,还有丰富敏感的情感,他们在洞察社会现象时会有更独到的见解和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并能迅速提炼出自己的思考。《文学的日常》从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出发,为观众传递有思想深度的内容,让观众感受文字与影像的美感,唤醒大家曾经有过的文学梦想。
以文学为纽带
台网两端深度融合,持续输出精品内容
一档有思想与内涵的节目也要依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具有本民族元素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扩大文化的认同度,还可以提升节目品位,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文学的日常》对每一个地方独有的人文历史文化也有生动呈现,比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香港的市井气息以及名人故居杜甫草堂、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溪,还有大上海的历史记忆等,既可以让观众愉悦身心,也可以获取知识,让心灵得到滋养。
《文学的日常》得以在受众层面共鸣,在内容创作上共情,也得益于台 网两端深度融合,持续输出精品内容。
一方面,该节目是继《早餐中国》之后,海峡卫视主创团队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并在海峡卫视与优酷视频双平台同步播出,释放市场效能的同时,也得益于海峡卫视与优酷在人文纪实领域的持续发力、开拓创新,电视媒体与视频网站发挥各自优势,合力“加持”让精品内容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传播。
另一方面,如今各大平台对“文化电视”的重新定义也至关重要,优秀文学如何进入现代生活、触动年轻人的心弦?从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看,人文题材纪录片是一个绝佳的载体。
“看多了宏大叙事的作品,微观、深入、有情感的内容反而成为市场的稀缺。”洪雷说,一直以来,海峡卫视坚守文化主阵地,加强对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投入,持续推出优秀纪录片作品,并且深入研究受众需求。
对此,洪雷给出了其中的“方法论”。他表示,海峡卫视以“小切口、好口碑、大市场”为思路,立足自身条件,走小切口和本土化的路线,俯下身去接触平凡人的普通生活,同时打造有养分的内容,既要留下思考空间,也要见证时代的变迁,从《早餐中国》《丝路百工》《人间有味》《文学的日常》等节目取得的成绩来看,这条路走对了,还可以走得更深。
文学于我们并不遥远,但似乎又缺乏确切感,只有呼应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担当,以融合创新的方式挖掘和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增进文学的时代感、生活感、意义感,打造不负新时代的文艺精品,在《文学的日常》每一集的内容中我们观众可以感受到这股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