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抛开韦斯*安德森的对称构图以及影像中的色彩运用的作者风格不谈,也无意于考据片中涉及的美国童子军文化如何如何,只想谈一下令人安慰的童话如何在电影叙事的缝隙中诞生。
啰嗦又冗长地复述一下情节:
电影在开头十分钟之内构建了男女主人公所处的基本环境,并交代了登场人物的基本人设。导演用重复的平移和上升运镜展现了一个平庸乏味循规蹈矩的中产家庭,女主苏西作为家中的长女(十几岁的少女)与三个一起玩耍的弟弟格格不入,不是拿着本童话书独自阅读、就是反复使用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观看远方(书和望远镜作为重要的道具),可以想见女主古灵精怪、叛逆、具有想象力。而另一方面,导演同样运用单调的平移和上升镜头来展现男主所服役的童子军军营,并用童子军教官对童子军的早晨例行检查进行串联,展现了教官吹毛求疵但不乏逗逼的属性以及诸多童子军的不靠谱群像,而一开始就缺席的男主山姆(十二岁男孩)没有人发现他出逃的计划显示了他同样格格不入不被人关心。
随后由童子军营长和小岛警察率领的童子军开展搜寻行动,以此为主线对有冲突的两方进行进一步展现,一方是追捕者的营长和警察——进一步挖掘男主和女主出逃的动机(在两人的通信中发现私奔计划)以及家庭环境(男主被告知是孤儿,养父母不希望再回来;而女主被父母当做问题儿童对待,没有朋友,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以及埋下营长和警察情感逆转的伏笔。另一方是作为出逃者的男主和女主——进一步丰富人物的形象以及交代两人的恋爱史,并让亡命天涯的少男少女展开不失趣味的小清新互动。但很快在两人的就被追捕者抓获,在电影的中间,正好94分钟时长电影的47分钟左右。
然后马上就开始了第二次出逃行动,人物派别开始分化(营长和警察开始转向同情男主,而曾经孤立他的童子军同伴展开救援活动,但是女主父母仍旧作为坚定的平面化反派),而且引入新的势力(作为反派的社会福利部老女人介入并要追捕男主进少管所,以及保守派的老营长,而另一方则出现了协助出逃并为两人证婚的堂哥),随着两方的对抗,冲突和矛盾逐渐引向高潮,并在如期而至的暴风雨登陆小岛时所有人都躲进了教堂庇护,整个故事的高潮在空间上以及故事情节上的双重尽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空间上是指男女主两人被逼上教堂的塔顶已经无处可逃,情节上是指反派势力社会福利部的老女人和女方父母已经势要拿人对恶童非惩治不可没有商量的余地)。然后就在极短的一两分钟(电影时间)内,反派人物也逆转了,大家竟然全部和解了(警察提出领养男主的申请,但早干嘛吃去了?作为律师的女主父亲也支持警察,逼迫社会福利部的老女人不得不同意而取消抓捕男主,而男主也同意了警察的建议),完成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的最后,展现了幸福的结局,男主被领养,并在警察的帮助下时常跑到女主家里相见,而警察和营长两人似乎也没有受到这一重大教学事故的处罚而撤职。
除开电影最后的逆转堪称童话式的美好结局,在叙事的缝隙童话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例如在第一次抓捕行动中,男主和女主在面对童子军伙伴时二打六的不利局面下如何取胜的呢,导演没有交代过程而是直接跳过呈现结果:童子军们落荒而逃,摩托车仅仅因为一根树枝就翻了车,同伙的箭射死了自己家的狗,女主的剪刀捅伤人,总之男主和女主取胜。又例如刚刚还在抓捕行动中对抗的童子军伙伴,平时没少孤立排斥男主,但在得知男主是孤儿的真相后竟突然圣母地逆转去援救男女主,也是不打不相识哈?又例如在第二次追捕中,男主被众童子军围追堵截,最后竟想出用旗子引雷击自己的方法脱身,旗子一举果然被雷击了,雷击之后也没死,反而吓得众童子军不敢接近而赢得了逃跑的时间。影片机智地不去展现夸张的不现实过程,而直接呈现童话般人们期待的逆转取胜的事件结果,或者迅速通过而不做过多解释。
当然其中最为感人的童话难道不是这对少男少女一见钟情然后亡命天涯的情节吗?(还可以想到更多影片《雌雄大盗》《精疲力尽》《去他妈的世界》等等)难道还有比爱情拯救了两个快要完蛋的人更完美的童话吗?如果能将两个未成年之间的感情称之为爱情的话,或者说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在少男少女的互动之中的细节展示可以说相当美妙,不乏突破道德禁忌的刺激,少女带着猫,少年给少女画肖像画,一起坐在海边说话,读书,听唱片,沙滩跳舞,湿吻,你可以摸我还在发育的胸脯,而我今晚可能会尿床。
只是最后,儿童间的家庭状况差异的歧视和孤立仍旧存在,社会抚养制度的弊端仍旧存在,问题儿童和问题家庭仍旧存在,只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两个少男和少女到底可以心中有爱地勇敢活下去,好像有了爱什么都可以解决,有了爱世界就运转正常,爱是童话般的魔法?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影作为一种魔法使你产生继续忍受生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