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1959 年 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改编:杨沫
导演:崔嵬 陈怀皑
摄影:聂晶
演员:谢芳(饰林道静)康泰(饰卢嘉川)秦怡(饰林红)于是之
(饰余永泽)
《青春之歌》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在 1957 年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杨沫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青春之歌》的摄制成功,丰富了建国以来的电影文库。
1959 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 80 部影片中有30 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50 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它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受到了许多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日本青年看了后纷纷表示向林道静学习。
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改造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这个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她投海自杀遇救与余永泽同居;第二阶段是她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和余永泽从思想分歧发展到政治分歧而终于决裂;第三阶段是她找到革命道路后,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严酷的考验,开 始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
影片后半部,从农民运动到学生运 动,从监狱斗争到街头示威,相当生动地反映了 30 年代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
当然,林道静的形象的成功也离不开周围人物的塑造。围绕着林道静,她有三个正面教员(卢嘉川、林红、江华)和四个反面教员(余永泽、胡梦安、戴瑜、白莉萍),这些人物中,康泰所扮演的卢嘉川,秦怡扮演的林红,于是之扮演的余永泽,赵联扮演的戴瑜都很有特色,他们的出色表演对于推动林道静性格的发展和演化影片的主旨起了极大的作用。
影片《青春之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在这儿,雄浑与细腻,叙事与写意,战斗与抒情,严酷与乐观融合得极其和谐。我们从“南下示威请愿”的卧轨、“3·18”纪念大会和军警的冲突,“12·9”大游行的殊死搏斗,在这些气势恢宏的群众场面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崔嵬导演的巨大气魄,然而影片开头那海滨的景色,除夕晚上白莉萍公寓里那如歌如泣的悲壮场面,林道静和王晓燕在北海两段浓郁的抒情,还有监狱窗外盛开的桃花,林红就义前那催人泪下的告别,又显示出影片导演在抒情与写意上的巨大功力。紧张的冲突中穿插一些抒情的场面,可以使影片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和富于节奏变化,既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又衬托出那些重场戏的紧张热烈,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片的摄影也很有特色,这得力于聂晶同志高超的艺术构思。他非常注意景物的选择为主题服务,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浓云低压,波浪滔天,夕阳在云缝里吐露着光辉的景色,在青灰的色调上有着橙红的阳光,这种情调是和林道静跳海的行动相配合的。而道静求职的几个镜头,摄影师用雨、雪、落叶很好地表现了三个不同的季节。林道静从卢嘉川那里借来革命书籍读书一场,摄影师把林道静的肖像拍得很美,她那双明净的眼睛吐露的青春的光辉,形象地表现了革命的种子在她心里已经生根发芽,接下去的洁白盛开的玉兰花的大特写和桃花千万朵的镜头,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用光也很讲究,在白莉萍公寓除夕聚会一场,开始安排了较沉闷的色调,用了不同的光影,并在不同的距离拍摄各种慷慨悲歌的姿态,镜头节奏随着歌声缓缓移动,当卢嘉川出现和谈到红军取得很大胜利时,红红的蜡烛闪耀着发出更大的光辉,室内开始弥漫着一种欢欣鼓舞的明快气氛。再如林红在狱中讲故事那场戏,随着林红那富有热情的声音,我们看到窗口现出曙光,大地渐渐明亮,当她说到那些最感人的辞句时,转换成映着红光的大特写,这是光的成功的运用。
《青春之歌》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颇有创新,它一反 50 年代我国银幕镜头运用比较静止的习惯,大胆而恰当地运用了许多推拉摇移和变焦镜头,使影片增色不少,特别是除夕晚上白莉萍家运用的那个很长的横移镜头,和悲愤的救亡歌曲与年青人的沉痛心情相呼应,给观众情绪上带来强烈的感染。
瞿希贤的音乐也很成功,表现林道静的主题音乐带有向上的、热烈追求真理的意味,也有坚强不屈、顽强的一面,具有林道静的气质。党的领导的主题音乐形象严肃有力,带有号召和鼓舞的性质,壮阔、宏伟有力。为了强调时代气氛,这部片子用了不少深入人心的革命歌曲,如《松花江上》、《救国军歌》、《五月的鲜花》等,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情绪冲击力,特别是除夕之夜青年学生唱起的《松花江上》,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充分体现了音乐语言的无比魅力。
影片《青春之歌》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它的整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中国青年》1959 年第 2 期上郭开曾写文章大肆指责林道静“充其量也 只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作者如果不是有意歪曲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那也是不自觉地对共产党员作了歪曲的描写。”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出一场大争论,《青春之歌》的创作集体及正直的评论家、艺术家们对此进行了严正的批驳,广大观众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部影片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曲折、复杂和痛苦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命运只有与革命大众相结合才有出路的主题,共产党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可敬可亲,而没有陷入高大全的泥坑,这些在当时来说,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