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看完《我在伊朗长大》和《逃离德黑兰》,简单做了个梳理。
进入20世纪,伊朗和中国类似,从封建王朝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这个2500年来一直被称为波斯的国家,经历了封建王朝、西式改革、伊斯兰革命,最终从“亲美”政权变为美国最头疼的国家。
简而言之,如今的伊朗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产物,同时又带有革命前巴列维王朝及美苏争霸时代的遗产,加之伊朗什叶派和占中东大多数的逊尼派之间难以调和的积怨,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矛盾错综复杂而尖锐。
简单做了个梳理:
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1779~1921):首次定都德黑兰,英、俄半殖民地。《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女主Marjane的外公是卡扎尔王朝第六代沙阿(Shah,波斯皇帝头衔)的孙子,女主属于有移民自由的阶层,因此有人说她是“大院子女的苦难”,无病呻吟,不懂下层人民疾苦。
1921:巴列维王朝(Pahlavi dynasty1925~1979,历经两代沙阿,世俗化改革),出生底层的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但与英国不同,巴列维王朝是实权君主,对外将“波斯”改称“伊朗”。《我在伊朗长大》开头父亲告诉女主,礼萨汗自称“君权神授”,但他50年前本想学土耳其凯末尔建立共和国,却在英国的挑唆下登基为皇帝独揽大权。他排除异己,逮捕女主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公。父亲评价礼萨汗“是个独裁君主,但他把伊朗建成了现代化国家,他热爱他的国家”。他进行西化改革,下令伊朗女性不戴面纱;在伊朗石油被英国掌控的背景下,礼萨汗引入德国平衡英国,二战中还拒绝反对纳粹德国,惹怒了英、美和苏联。
1941:英国、苏联、美国进驻伊朗,老巴列维被放逐南非,让位给儿子小巴列维。小巴列维在位37年,用石油换英美援助,国家富裕开放。但“皇帝合肥天下瘦”,他生活奢靡、腐败横行、贫富差距扩大,人民得不到石油的好处,危机不断,以摩萨台首相当选最为典型。
1951~1953: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摩萨台当选首相,推行石油国有化,反对英美对石油的垄断,限制小巴列维。为了维护石油方面的利益,艾森豪威尔同意CIA“阿贾克斯行动”,用英美的军事力量罢免摩萨台,小巴列维再次掌权。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追求民主的摩萨台是进步的,《逃离德黑兰》中也用“非宗教、民主主义者、把伊朗的石油归还给伊朗人民”来形容他。
1963:小巴列维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和保障工人收入、给予妇女选举权、城乡实行现代教育等措施。但西化和土地政策触怒什叶派教会,经济失调得罪底层民众,取缔伊朗共产党得罪共产主义者,对国内用秘密警察镇压各个群体……《逃离德黑兰》中说“年轻的沙阿出了名的挥金如土,他的妻子用牛奶洗澡,他的午餐由协和式飞机从巴黎运来,但伊朗人民却在挨饿。沙阿用萨瓦克控制人民,一个标志着酷刑和恐惧的时代就此来临”;《我在伊朗长大》说他“比老巴列维还糟10倍”。
1979年2月: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联合反国王势力推翻巴列维王朝,小巴列维流亡美国。《我在伊朗长大》中被关了9年的共产主义者“面包天鹅”叔叔出狱。
1979年10月:伊斯兰学生冲进美国大使馆扣押52名人质444天,美伊关系从“亲密无间”变为“水火不容”,失去伊朗成为吉米·卡特最大的外交失败。解救人质是《逃离德黑兰》的背景,此时“这个国家陷入萧条、敢死队和混乱之中”,CIA以拍电影为借口,救出藏在加拿大使馆中的6名人质。
霍梅尼趁混乱发起公投,通过伊斯兰共和国新的神权宪法,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霍梅尼以77岁高龄就职最高领袖。《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共产主义者心存幻想,认为“任何革命都有一个转型的过程,只有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能号召国民”,但霍梅尼上台后清洗共产主义者和亲美势力,他也被处决。
1980~1988:历来有边界争端的两伊发动战争,美国支持的伊拉克萨达姆和苏联支持的伊朗互相轰炸。《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女主因为德黑兰轰炸,被家人送到奥地利读书。因为战争,伊朗更加右倾,扯起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大旗,开放的生活状态不再,宗教警察随时会抓捕行为不端的年轻人。
两部电影没有表现出的是伊朗核武器发展历程,从巴列维时代至今,伊朗都在美俄支持下发展核武器,作为建立强大国家的立足点,才会出现如今顶尖核物理学家被暗杀的事情。
有篇文章形容甚为贴切:伊朗国内政治精英、有识之士渴望伊朗"迈入"现代社会,教士集团垄断的权力核心拒绝"融入"现代文明;伊朗温和派政客在国际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教士集团及其保守派却到处宣扬要将以色列、美国从地球上抹去;伊朗民众极度渴望将石油矿产资源用于改善物质生活,宣扬"清心寡欲"的教士集团却垄断石油收益将金钱投入所谓的"伊斯兰革命输出";历史塑造了伊朗民族特有反抗集权暴政的精神传统,在民族主义的掌声里树立起一个新的精神枷锁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