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对于广大中国观众而说,《尼罗河上的惨案》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侦探电影之一了,英国已故资深演员彼得·乌斯蒂诺夫,则几乎就是“大侦探波洛”本人,他那标志性的唇上胡,矮矮胖胖的身材,以及上译制厂毕克老师颇具辨识度的声音,构成了经典译制片年代的集体回忆,假如有电影人想要再度翻拍,势必会拿出来作参照,今年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就很不幸,几乎全方位的被老版比了下去。
还记得1978年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的结尾,波洛向正准备下船的罗塞莉小姐说:“就像美国人常说的那样,要“悠着点儿”…”而2022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给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做到“悠着点儿”。从案情的进展到波洛本人的心态,以及最后的结案复盘,都给人一种急匆匆的慌乱感,新掺入的种族、性别元素和角色,并没能丰富推理的逻辑链条,反而让布拉纳饰演的波洛显得手足无措,还时不时“为情所困”,这些都令人更加怀念乌斯蒂诺夫的悠然自信、处变不惊和小幽默了。
这种强扭的多元化也是时代的缩影,如今的好莱坞同四十多年前的英国电影相比,无论是风格、主旨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影史上演过波洛的著名演员不少,除了乌斯蒂诺夫,还有三十年代的饰演者奥斯丁·特雷弗、长寿剧集里的大卫·苏切特、以及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阿尔伯特·芬尼等。即便是乌斯蒂诺夫出演的六部“大侦探波洛”系列片里,《三幕悲剧》、《人性纪录》等美国主导的制作水准,也远不如他早年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但他那副胖胖的比利时人模样,就是能第一时间亲切地深入人心。
其实“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是一个“样子滑稽,留着一大把黑胡子的小个子”,并没有乌斯蒂诺夫那样的憨态可掬,布拉纳的扮相反而更接近于原著。然而同时作为导演的布拉纳,却一门心思地把这个人物往严肃方向去挖掘和诠释,作为演员的他显得太“苦大仇深”了;作为导演的他,则太纠结于“爱情到底是什么”的主题了,甚至不惜让波洛亲自为了旧爱登场,为了新爱谢幕。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开场,是一段与侦探风格不太搭的“战争戏”,冷峻的质感和残酷的场面,仿佛截自萨姆·门德斯的《1917》,同时也为整部影片定下了一个悲剧主义的基调——在波洛的“推理绝技”背后,是他为爱情和伤痛所付出的代价,那个标志性的胡子,仿佛是他掩饰“超能力来源”的一张面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的确是与时俱进了,不仅多了“黑豹”式的非裔角色,还嫁接上了最热门的超级英雄片模式:这种插入人物前情,剖析英雄心结,最后完成心理超越和蜕变的套路,不正是在《超人》、《蝙蝠侠》里常见的嘛,如今挪到了大侦探波洛身上,也曾遭遇过婚姻不幸的阿婆肯定想不到。正如超级英雄大多是重任在肩,不苟言笑的,布拉纳版的波洛在整部影片中也难展笑容,更不会像乌斯蒂诺夫那样说出“悠着点儿”的妙语,从一开始,他就是带着委托任务去的埃及,而不是像老版电影和原著里那样,纯粹是在度假途中偶遇的凶杀案。
所以,新版的改编中的波洛成了所有关键事件的见证人,这就让戏剧结构有着更强烈的设计感。譬如老版电影中,富家女林内特与好友杰奎琳、未婚夫西蒙的初次见面是在英国庄园发生的,波洛并不在场;而在新版中,几个主要人物都集中在了夜总会里亮相,彼此间的潜在关系被过早暗示了,尤其是杰奎琳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反而有了“剧透”的嫌疑。然而,在之后的埃及之旅中,杰奎琳的戏份却又被大幅削弱了,让位给了真正“女神”范儿的林内特,饰演者艾玛·麦基的演技不算出众,那种怨妇式的“死缠烂打”并不明显,甚至她“枪法很好”这一关键设计也没认真交代,导致最后谜底揭晓时少了震撼感。
这固然有片方对于明星票房号召力的考量,毕竟“神奇女侠”盖尔·加朵是好莱坞当下最红的女星之一,她那堪比“克里奥佩特拉”的顶级颜值和身材,正符合小说中对林内特“集美貌与财富于一身”的女王式赞美。但加朵也没能演出林内特高傲、自私和霸道的一面,除了偶尔一两句逼急了的台词,她更像是个心思单纯、不谙世事的“白富美”,一个纯粹被爱情俘获的女人,波洛对她也自始至终都保持好感。而在小说原著里,波洛对于林内特“抢走好友未婚夫”的行为是明显厌恶的,对于受伤的杰奎琳也抱有同情,真心劝她不要再闹了,起初也没有怀疑这是一场局。在老版电影中的处理就很得当,“邦女郎”洛伊丝·奇利斯和“伍迪艾伦宿敌”米娅·法罗戏份相当,前者的美貌中夹杂着孤傲,林内特在同其他乘客的交谈中,流露出的不近人情和刻薄寡恩,才真正符合船上“暗流涌动”的社会背景;后者则准确地表现出角色偏执、歇斯底里的性格,这让杰奎琳突然拔枪,射击西蒙的举动更为合情合理,也让最后的殉情更令人惋惜。
很可惜,自己就是演员出身的布拉纳,并没能调教好尼罗河上的这些年轻演员们,他使用了许多大特写,甚至连加朵脸上的小皱纹都看见了,却因为戏份的分配不均,而让情绪缺乏铺垫、顾此失彼了。至于其他几个演员,虽说电影海报上宣传着“众星云集”,但比起老版那几位影帝、影后级的表演还是有明显的距离,也就饰演布克母亲的安妮特·贝宁,达到了当年贝蒂·戴维斯、安吉拉·兰斯伯瑞等人的水准。至于苏菲·奥康内多、利蒂希娅·赖特这俩,则仿佛是从隔壁好莱坞黑人音乐传记片串场来的人物,她们与林内特的表面关系和潜在矛盾都非常弱,压根构不成上船和作案的动机,还把影片弄得全是爵士调儿,掩盖了本该有的埃及异域风情。
除了人物上的增减,主创在结构上的变动也对推理线索产生了影响,酒店派对的那场戏就提前集合了所有人,明示观众他们全都是熟人,老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阿婆精心编排的“看似陌生人,其实都是嫌犯”的立意就不存在了。而最让推理迷们不满的,还是这版波洛总是被意外和死亡事件推着走,少了一份神探应有的成竹在胸、处变不惊,就连标志性的作案重述都显得没有自信(大部分也没拍出来)。而反观78年版的乌斯蒂诺夫,每次都不紧不慢地推断作案过程和动机,哪怕被人怼了也气定神闲,尤其是最后那个长达23分钟的结案陈词,可比布拉纳急匆匆、慌张张地“关门放狗”要大气多了。
当然,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尼罗河两岸的风景、金字塔和阿布辛贝神庙的雄伟、明轮上的镜头调度还是赏心悦目的;而我们这些中国老观众,也可能是早早就被毕克、刘广宁老师的传神配音“洗了脑”,习惯于看到一群老戏骨不紧不慢地聊着天,慵懒睿智地破了案,一切都“悠着点儿”…至于什么跨种族的爱情、多元化的诉求,似乎本就没必要出现在大侦探波洛的宇宙里。
L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