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先说缺点,然后细说我看完之后的整体感受。
缺点:
1.对于80年代女排的描写集中在“痛”与“感召”的氛围之中,作为体育电影没有从体育竞技运动技术层面上解读当时中国女排的胜利;
2.男性角色确实辅助性角色;
3.郎平刚刚执教中国女排时的情节有些塌腰,到了后面临近比赛开始好了起来,而这一段过渡无论对情节还是整个中国女排历史都非常重要;
4.中国香港地区的导演对于当时国家队成员为什么一定要拿金牌的解读可能需要更深刻的体会;
5.作为一部当初定档在大年初一、后又定档在2020国庆档的电影,因为它有着太多的功能,所以在“中国女排历史”方面的记录功能上,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了;
6.几次国歌出现的地方应该是影片渲染情绪的峰值,但似乎没有达到预期。
整体感受:
剧本结构——四场比赛串联起的30余年
作为一部已经被时代剧透得明明白白的电影,去看电影的观众不是奔着结局的惊奇去的,而是奔着导演如何展现这一世人皆知的结果的。
导演用中国女排与江苏男排的训练赛、中日赛、中美赛、中巴赛串起整个电影的时间线,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观众情绪被这样的剧本结构分布为:起、起、落——起。
在第一次“起”里宣告80年代中国女排精神,在二次“起”里重度渲染80年代中国女排精神,在“落”中展现新旧中国女排的对比,以及作为体育大国,我国与其他体育大国的区别以及正在做的改革尝试,并尝试回应第一次“起”中的80年代中国女排精神,在最后一次“起”的时候,家国与个人、赢与体育精神、整个中国女排在各个时代的精神汇聚在一起。
这样的剧本结构按理来说不会出现问题,但让人在观影时刻容易走神的些许原因是整个电影的时间过长,在这个长度里把握这样环环相扣的情节,如果哪个细节做得不够到位,就会让人对电影产生疲惫感。
郎平——以其为故事核心展开的各个维度的讲述
郎平这一角色可能出现的频次较多,让很多不看好这部电影的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叫做《郎平传》,但其实巩俐版郎平和由郎平女儿白浪饰演的青年郎平是两个角色,或者或两个功能。
青年郎平的功能是以初入国家队的青年队员的视角展开对当时中国女排的讲述,青年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个体,由其个体性展开描述中国女排的共性,而在赛场上的篇幅则是对于当年郎平战绩的平铺直叙。
巩俐版郎平则是中国当代体育改革者的缩影,除了偶尔需要和电影前半部分的传统中国女排精神进行响应,她更多的功能是作为一个带着传统中国女排履历的体育革新者,在中国女排领域做出的改革以及面临的困境,但由于电影整个篇幅抑或是其他原因,表现的时长有限。
在这之中,郎平这个角色还有一个功能——表达试图回归的海外游子的心境。在巩俐版郎平与女儿的通话中表达的一些言语,即便简短甚至碎片化,但懂的人便懂。
音乐与画面——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在观影时,我身边是一位五十岁以上的大哥,他和我前后左右其他观众的哭点非常不一样,电影该开始的80年代画面一出现,大哥就开始在口罩里克制地哽咽,一般只要有非常典型的80年代的情节或者画面出现时,大哥就会发出偷偷哭泣的声音。对于没有经历过80年代的我只能透过这种角度来间接证明,陈可辛对于中国80年代的描述,起码在画面上,是让人有代入感的。
而在比赛场景里的,无论是运镜、节奏、对于竞技体育动作的捕捉、音效以及背景音乐,都让观众如同坐在赛场上一般,甚至是带着VR眼镜进入了比赛场地。
在背景音乐上,有两处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中日赛最后一球时,球落地前电影院和电影本身都是一片寂静,球落地之后电影里的背景音乐马上高昂起来并配以山呼海啸的背景声,和观众观看电影时的情绪完全一致,在电影情绪和观众情绪的相互作用下,这种情绪又推向一个新高潮。
另外一处是中巴赛,也是在球落地之后山呼海啸的呼喊声出现,但是为了表达如今中国女排代表的中国竞技体育精神的进步与对赢的新的理解,那股呼唤声被刻意柔化,除了竞技体育带给人们的兴奋,这里着重表达的是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带给人们的启示与经历了几代人呕心沥血才有得如今成绩的对于中国女排甚至中国体育的欣慰感。
一些大事——也许这是当下相对较好的表达方式
年初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去电影院看点映,进电影院之前也没有看影片和剧透,所以对于这部电影在某些大观点上进行一些表达的尝试很意外。
但想想又不意外,中国女排这样的话题能被表达,就意味着某些大事,终于要以被讲述的角度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之中。
对于“赢”的解读:如今中国作为更有自信的世界大国,对于当初的赢和现在的赢给了一种前后一致又更符合今天中国状态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含蓄的,温和的。
对于某些敏感点的表述:近来常在网上冲浪的朋友,一定看过相当多有关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的激烈探讨。在影视作品中提到中国女排,如果不提这两个话题会显得非常奇怪,怎么提能让看电影的观众不累,能在提出来之后不给互联网上对着两个话题有着大量辩论素材想要继续吵架的人以新素材 ,是这部电影要考虑的。虽然它给出的表达答案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在现在来看,也未必不好。
改革开放:电影有一条很隐晦的情节暗线,与改革开放、奥运、中国梦这样一些华夏土地上的大事做了一种结合。
现在的评论界(非批评界),更多的表达方式是“你这样做不行”,但也说不出“你这样做才行”。《夺冠》的评论圈内也有着大量喊话导演、主演以及评审机构的“你这样做不行”的声音。
而我的题目所说,也算这种情况的一种表现方式——大多数看完还愿意发表观点的观众,要么是和这个行业有关,要么是基于自身经历和处境对于这个行业有着各自不同的期待。带着这样的期待,在电影院与电影相遇,有惊喜,有遗憾,只有怀揣最高超的内容技术(包括不限于剧本内核、视觉、美术、后期、音乐)的制作方,才能在现在市场受众更愿意各取所需而不是照单全收的情况下,因为内容的一骑绝尘而让观众在电影面前忘了自己进影院前的垂直心理需求,好好享受电影本身。
祝愿所有的电影在今后的某一天能做到“你这样很行”的境界,即便这要付出很大的尝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