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个名词应该是在J. D. Salinger的《麦田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然后就是在电视看到的关于Howl(1955)的预告片。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大学,应该是在某个午后,慵懒的回到家中,打开电视看到的,脑海中是模糊的黑白画面和标注的美式口音的朗读。(当然,那个时候我还真心听不出这口音别扭。)
直到我走入Broadway和12th street交接的Strand书店,那一刻,一股小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哈哈,桌子上摆着Howl, Infinite jest 和 Ulysses,那一刻,我知道,消费的时刻到来了。遥远的事物都会有光环,这是无可避免的。Howl, infinite jest此类书籍大概是文化人口袋中的香饽饽,在他们所谓的圈子里热炒起来的,然后以一种不可辩驳的导向性输送给群众,它到底为什么好,怎么好,为什么能摆在书店正入口的大方桌上?我其实一点儿也不知道。在那儿瞎跟文艺风的我以前觉得这些神书遥远的不可触碰,才发现到了美国,人家就摆在正门口,而且不是一本,是一堆!Infinite Jest实在太厚,Ulysses实在太晦涩,只有这本薄薄的HOWL最得我心,而且还有电影一枚,又是James Franco的,当然还是从容易的下刀啊。虽然这本小破书要7.15刀一本儿,我还是买下了。谁让我喜欢没事儿装逼呢。不过黑白色的小封面,和1955年上庭打官司的封面一模一样,真是让文艺青年欢喜。
所以,我决定先攻下诗集,再攻下电影。我觉得Allen Ginsberg应该是在Berkeley和1953年的时候受了什么刺激,所以文风才开始转变的,变的疯疯癫癫。第一句我还是挺喜欢的,I saw the best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adness, starving hysterical naked.他用着令人爽快的节奏,让人陌生的稀奇古怪的词汇,七七八八的拼凑了一首性与欲望的时代之歌,我读的别别扭扭的,觉得怎么说,作者都有在糊弄和卖弄玄虚的嫌疑,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呓语,说实话,实在没有太多的文字的优美性。虽然说不至于没有价值,可是也实在不至于成为垮掉一代的首席诗人。倒是这个soloman,他诗歌的主体对话对象是谁,让我充满了好奇。哎,好让人失望,而且整本诗集里除了Howl,还有点儿读头以外,其他的都让人毫无印象了。
James Franco虽然在努力模仿读者的语音语调,但我实在是不敢恭维他的朗读技巧,还不如不模仿,真心不觉得作者有他朗读的那么难听。怎么说Allen也是正宗的New Jersy人,和曼哈顿岛一河之隔,口音怎么可能那么重嘛。这是youtube上的本人朗读:http://www.youtube.com/watch?v=MVGoY9gom50
James Franco演完Howl,又演米尔克,在湾区的怀抱里,他是要走向同同的必然趋势了。可能因为导演以前是拍纪录片的,随意故事实在乏善可陈,就是把整首诗朗读了一遍,动画虽然加深了对诗歌本身内容的理解,可是想象力虽在,故事性全无。电影,诗,分开都不好看,合起来,你才刚开始懂得了Allen Ginsberg和那个即将到来的思想动乱的改革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