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5-08

一千零一夜 第一季影评:第141~142夜:《论语》——儒学实践与陈寅恪17.05.07

(一)
《论语》开篇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一生犹如丧家犬,得不到重视,君主也视仁义道德为无物。
如果孔子当大官,也肯事事折中,那么他的《论语》也没了任何的意义,也就是伪学罢了。
但是孔子肯知行合一的去做,也就是他是圣人的缘故。
比如东汉末年的察举制度,造成士族重“美德”,然多数是伪善。

(二)
梁文道对“学而”的理解是:真正的学问是为己之学。
《论语·宪问》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比如高考学的,只是一种“为人”之学而已,只是为了升学,并不是为了学问本身而学。而真正“为己”之学不是为了工作、钱财,只是为了自己的心智而学,会思考为什么要做,做了有何意义。
而这种学问,在现实里是很难实现的。如果不能实现,甚至连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没有,更悲哀的是别人都不理解你在想什么,那怎么办呢?还要不要坚持?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第一句要问读者的。
怎么回答这句话,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当孔子的门徒。
孔子一辈子都过得如丧家犬,就是因为这不是实际的、可以挣钱的学问,甚至可能给他带来灾难。还要学吗?

(三)
儒学很难实践,就是因为孔子教的都是理想化的体会。
如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是亲身把自己的三境界去完成,1927年6月2日,他因见中国文化的衰亡,所以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先生自沉于昆明湖。
陈寅恪先生在1949年后那么不自由、混乱的学术风气中,很多知识分子都尽谄媚之态,而先生却在1953年12月《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写道:
“‘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怎样调查,也只是这样。”
先生的理想,在64年后的今天,仍没有完成,先生在1967年后的遭遇,今天仍没有反省,可见先生的儒学实践是多么的可贵。

(四)
而我又看到今年四月四川某事件不了了之,也没所谓真相,只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一个当今演绎罢了。
而我自己呢,只是像钱钟书先生写的是一个糊涂虫或者一个懦弱鬼罢了。
我真的要学《论语》吗?我真的敢学《论语》吗?

(五)
《干校六记·小引》
钱钟书
现在事过境迁,也可以说水落石出。在这次运动里,如同在历次运动里,少不了有三类人。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象我本人)惭愧自已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

一千零一夜 第一季的相关影评

一千零一夜 第一季
blueroc • 精彩
一千零一夜 第一季
vaka • 摘记14-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