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其实对英国人的编排并不是很满意,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台词表现都太戏剧性,像莎士比亚而不像契诃夫。万尼亚过于英式痞子式油腔滑调了些,倒不像原著里那个敏感隐忍的形象,叶莲娜过于现代了,原著中的她即使陷入情感与身份的两难,也掩盖不住她身上庸俗的市侩味儿,这版里的叶莲娜倒像个宅斗剧里的高知女性,庄园中的感情纠葛占据了如此显著的重心让契诃夫的剧本变得像个狗血家庭伦理剧。好在家庭会议一幕挽回了些好感(虽然依然很不“俄国”)。
契诃夫的戏从来不太激烈,它就像是生活本身,戏里的人不断重复着无聊的日子,渴望逃离空虚,却又无能为力。列斐伏尔在批判日常生活时说,日常生活是一种剩余物。你既可以把它当作在榨取了理想与希望之后的残留,也是一种无限轮回的重复与循环的时间空间过程。当万尼亚和索尼娅努力工作奉养教授时,憧憬和希望尚存;而当教授进入他们的生活后,日常生活就成了一种彻底的榨干了剩余价值后留下来的残渣。高尚的目标崩塌了,爱情破灭了,25年来的工作都白费了,日常生活的真相现身了。
是教授变了吗?没有。是医生变了吗?也没有。叶莲娜忠实于她的身份和地位错了吗?一点儿没错。Everything runs all right,可精神的重压恰恰就在日常运行的齿轮间的缝隙处崩溃了。万尼亚的错误就在于把创造的神圣性当成了机器的神圣性,把理念的神圣性当成了生活的神圣性。生活从来就不是神圣的,生活就是受苦、操劳、被抛,是在事件发生之前悬置主体的装置。在事件发生后,生活又回复了原样,秩序被重新建立,但人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万尼亚在失序的混沌中重新确认了生活的真相,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修补了被撕毁的与生活的契约,并重新按下手印,就像规范必须在失范中确认自身一样,失望也是希望的必经状态,他比从前更加平静而清醒了。
索尼娅最后的坚定独白缺少了原著中的冲动,但很有力量。她在对我们每一个人说话,她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处境——在烈日下暴晒的泥人最终都会干枯碎裂,但在那之前,只能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