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8分,影片刚开始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浓厚的乡土气,这个影片讲的是小镇青年的困境与抉择。
在面对城市的那种高楼大厦,小镇青年会迷茫,会彷徨,那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是继承父亲的老店,还是去城市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影片的导演是日本著名电影也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俭师》的导演,本片不光导演是日本的,就连影片中的曲子也是日本作曲家做的。
一个日本导演能拍出来中国的这种乡土气,我觉得很不容易。
影片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是我看到曾经骄傲的镇花来到城里,也不过是一个任人欺凌的服务员,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小镇青年们以为城市无限美好,有着无数的高楼大厦,有着小镇没有的娱乐活动,也有着看似美好的未来。
可是他们却不知在城市扎根又是何等的困难。
比如今日我们吐槽的昂贵房价,其实这不就是一种进城税吗?城里人很多家里都有一套房,不至于那么困难。现在谁是买房子的大头?就是进城务工的小镇青年。
说来也讽刺,建筑工人们建了无数的房子,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看似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了,实则那是透支了几代人的活力
(我不是特别喜欢农民工这个词,现在农民这个词变味了,很多时候代表着愚笨奸诈,我们吃饭的时候说农民伯伯,可是人家进城帮我们干活,我们还得在工人前面加个农民二字。仿佛他们一出生就注定了是农民的身份。)
改革开放这40年发展太快了,快到那一代人都适应不了。但发展的代价就是会有阵痛,时代的阵痛,发展的局限,乡村很多手艺失传了,也没了那种浓厚的乡土气。毕竟别的国家用百年才走完的路,咱们40年就走完了。
况且面对城市里的各种诱惑,凭什么让小镇青年们会选择安贫乐道?选择传承传统文化?时代变了,幸福没有错。
影片有一幕特别好,就是一个场景的切换,从乡村的古镇切换到城市的高楼。
这短短的一个镜头,就是这40年来的变化。
我们能说发展是错吗?我们虽然怀念曾经的乡村,但是如果让我们回去,我们会回去吗?谁都没有错,发展没有错,政府没有错,百姓更没有错。所以说这就是时代的局限,发展的阵痛
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反派,看似二叔是反派,实则他不过也是一个实干的企业家。他想的是把这种传统美食能够批量化的生产,然后发扬光大,我们能说这是一种错误吗?如果主人公没有去继承父亲的这门手艺,那这门手艺不就失传了吗?不就需要二叔这样的人才能保住这种文化遗产吗?虽然味道可能稍有差池。
但这是原料的问题吗?是手法的问题吗?不是,只是少了那一道工序。
那道工序对如今工业化的时代来说,不要太简单了,老爸把那最后的秘密告诉二叔,他俩一起合伙批量的生产不好吗?味道还是那个味道,招牌没有砸,还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自己不用那么辛苦,钱也能哗哗的来。
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可是老爸就是那种最传统的手艺人,他不了解这些,他只知道做好自己的糕点,不辜负自己的顾客。所以之前我说改革开放太快了,这代人完全就被抛下了,他们其实不太适应这种现代化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爷辈和我们生活习惯会差这么多。
两个演员,我觉得选的都不错。
张国立是真的能演出那种严厉又温柔,惹人心疼的父亲形象。
而韩庚也一扫前任4的油腻形象,非常朴实,这种才是好演员,什么都能演。
我为什么会乐此不疲的去看电影?因为电影就是体验不同的人生,体会不同的生活。这种感觉我在其他的娱乐项目,比如说剧本杀桌游密室乃至歌剧,相声,评书,小曲中都体会不到,电影就是独一无二的。
实话实说,我觉得今年在影院看的80来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思考比学校交给我的多太多了。
所以我并不关注导演和演员的私生活,那玩意和我没关系,关注影片本身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不要用政治去解构电影。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今天的犹太人做的不对,那就能说当日的德军做的对吗?
我们看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一味的宣泄情绪。
或者说我们的历史,我们华夏真就一清二白,从来没有占领过任何一个民族吗?
不可能吧,不然56个民族怎么来的?
那难道我们就能说日本侵华做的对吗?
历史就是伴随着血与泪,在某一刻做了什么,不代表永远是这样。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民族,对于国家而言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