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第一集,讲北大10年校长蔡元培先生。24分钟的纪录片很短,很意味深长。其中有两句话,自觉一定要记下来,时时自省。
1、不在乎政治立场,不在乎资历,不在乎年龄,只愿招募志同道合之人。
这是先生在招募北大教授团时的准则。我认为,和他一直秉持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治学理念是一样的。学问是没有国界,没有政治立场,也没有资历高低之分,学问只有研究,探讨,治学本身。蔡元培执掌时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我私以为,正是这种治学环境的纯粹,才出现了后续诸多一心治学的精英人才,而非官僚、政治的幕僚。
而我同样以为,论学者长短时,其实也不应以其政治立场作为第一标准,排序高低。例如赵孟頫虽然亡国又降敌,但他的书法成就,不应因为这政治的背景而抹杀。例如郭沫若的诗文书法,也与他好溜须拍马可以分而看之。再如周作人的散文,,因为他退去台湾的立场问题,小时候几乎不学,最长大再看却发现他的文学也耐品得很……论歌手,演员的长短时,同样如此。
中国人追求“德艺双馨”,这是对艺术的高追求,对自己的严要求,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甚至是一种民族气节。不过,在这之外,在学问与艺术更广阔的领域中,我始终还是认为一切以学问、艺术本身为第一才最公平。我们探讨的,是艺术本身,是学问本身,而非学问背后的人。因此,一切给予学问与艺术本身的探讨,无论出于何种立场,何种政治观点,甚至何种身份,都应该被包容。
这是一种,百花齐放的文化自信,也是人可以拥有的精神自由。
2、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学术探讨的对象,哪怕是一首民间的歌谣。
大学时期的中国文学课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上,我们读《论语》,也聊《诗经》。聊诗经里大雅小雅的端庄,也聊国风中大胆求爱的女子形象。聊孔雀东南飞,也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文学课的老师很有意思,典故,八卦,野史,与昆曲,京剧,四书一同讲。杜撰的也好,真实存在过的也好,历史人物的血肉就在高洁和粗俗中跃然眼前。我们知道陆游很爱国,但是太爱自我表达,写诗以量取胜,也知道他和老婆离婚,是因为自己有点妈宝。
在文学课上,我学会了一视同仁。对一切文学形式的一视同仁。诗经是先秦的歌谣,宋词是宋代的歌谣,元曲是元代的歌谣。他们有时代的魅力,是历史给他们戴上了面纱,而我们不应该因此,就为诗词歌赋,划分三六九等,“一心只读圣贤书”。《Tiffany的早餐》的赫本,《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莫妮卡,也不因为他们的角色的政治背景、身份背景,而被忽视了他们角色的魅力。
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探讨的对象,就探讨而言,一切观点,没有高下之分。生活中,各种工作、娱乐的圈层也经常会产生很多激烈的辩论,自己也难免一时激动,面红耳赤。当时刻记得这句话,提醒自己,观点有争论,但观点,无高低。
所以,那个北大学子说的好:……只有既非权威,又非偶像的蔡元培先生,风神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