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今年是五四一百周年,之前看了《五四的孩子》,之后又看《先生》。看罢我正感慨,我们今日所求与百年前似乎也无甚差别,却发现豆瓣广播暂时(希望是)停用了。
实锤,“似乎”二字可以拿掉了。
以下是观看过程中的一些记录,整理起来。
看《先生》:竺可桢先生在八十高龄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却在开篇部分引述,毛主席教导我们……真是一种悲哀的讽刺。我对太祖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成果时钦佩的,只是我实在不知这种“教导”对于一位八十岁的老科学家来说,于他的科研成果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希望这样的怪相永远不再出现。民国时这些教育家大多不赞同政治介入学术,其实今天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保持中立的态度是科研尤其是人文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
看《先生》:我在读《1984》的时候,对奥勃良的审讯,对温斯顿的“失败”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好像明白但又说不清楚。直到梁漱溟面对要求他“批孔”的人那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长夜惊雷。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最后的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的,但这个志无法夺掉,即使消灭这个人,也无法夺掉”。
看《先生》:这些人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我最喜欢梅先生,第一次听到“寡言君子”这个称呼是在电影《无问西东》之中。他确是对“君子”二字最好的诠释。
看《先生》:最近同时在看《他乡的童年》,我对异国的教育一无所知,仅从这个纪录片反映的现象来看,约么都有一个共同点: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他们鼓励提问、崇尚表达,甚至不那么计较正确与否。这些是学校和家长的共识。前几天听到一位同事说:她(同事的女儿)不听话……她女儿已经快三十岁了,“听话”两个字显得非常刺耳。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中国道阻且长。
综上,2012年的纪录片,如果放在近几年上映,过审可能都困那重重。
片尾所引范仲淹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十分切题,有人说这些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我更希望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只是“那个时代”。如此,先生风骨才能如高山永立,如江河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