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评分:
0.0 很差

分类:纪录片  中国大陆 2012

简介: 在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涌现出许许多多心系国家的“先生”。他们或大气磅礴或温 详情

更新时间:2022-06-26

先生影评:·


一 蔡元培——教育发轫 兼容并包
“每当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于激越的政坛纷争 无法力保高洁时 他都会选择辞职 1913年9月1日 南京失陷 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从第一任民国教育部长任上辞职出走的蔡元培远走法国······1916年 北京城又在一场乱局中更迭了政权 在一片唾骂声中 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病逝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寄电盛情邀请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电文用词极其殷切‘国事渐平 教育宜急 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一个月后 蔡元培起程归国······实际上从北京还传来一个好消息 虽然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基石未深 但在吵吵闹闹的较量中 国会的民主势力占了上风 另外 他的战友孙中山、黄兴等人也正在归国途中”——纪录片画外音
“蔡元培当时给汪精卫写过一封信 他说在国外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不如在国内切实”——《蔡元培传》作者崔志海
“他自己说的很清楚 我的兴趣就在大学 大学能够培养出精英人才 而这些精英人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
“有朋友劝他不要去 说你是为北洋政府服务 但是他本身抱有的教育救国的理念还是让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不好 他去改革······北大确实是他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很好的试验地”——《蔡元培传》作者崔志海
“蔡元培一路风尘抵达上海 但迎接他的不是革命的号角 而是两个噩耗——同盟会首领黄兴和西南护国军蔡锷相继去世······意外的打击 使得正谋划复兴的革命党人突然堕入一片悲哀之中 这也使得蔡元培的北上之行笼上一层阴霾”——纪录片画外音
“作为戊戌变法维新的第一步 1898年7月3日 光绪帝亲自下令批准成立京师大学堂······在维新派的理想中 它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最高学府的确立 它还将替代国子监 成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统辖各省学堂 但两个月后 风云突变 慈禧发动政变 光绪被囚 康梁逃亡国外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在这场蹂躏中几乎一扫而光······1912年 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纪录片画外音
“蔡元培来之前的京师大学堂被老百姓称为官僚养成所 是培养官僚的 那里根本不谈论知识 没有人为真理研究······当时有这么个说法 就是八大胡同这个地方最好的顾客是‘两院一堂’的人 两院是上议院下议院 一堂就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
“北京城新政新事 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 新总统黎元洪亲自给蔡元培颁发了北大校长委任状······虽然被围绕在一片喧嚣的赞美中 但蔡元培深知要将一所在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绝非易事 他想过失败 在他的回忆文章中 蔡元培写道‘就是失败 也算尽了心’”——纪录片画外音
“来到北大后 他就想我要吸引一批人才 真正有学问的人 我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场 不在乎你的资历 不在乎你的年龄 这一点是革命性的······辜鸿铭、刘半农、马叙伦、陈独秀、梁漱溟、朱希祖、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黄侃、周作人还有鲁迅等大家都是这时期来到北大任教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
“1917年7月1日 早起的市民突然发现北京的大街小巷飘起了大清国的龙旗 北大门口也围起了辫子军 他们呵斥校役 要求在校园中挂上龙旗······张勋率领六千辫子军开进北京城 以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为名义 勒令黎元洪三天内解散国会······面对急剧恶化的政局 原本正在潜心研究成立北大评议会的蔡元培在第二天向总统黎元洪递交了辞呈······张勋复辟十二天后以失败告终 出走天津的蔡元培回到北大······蔡元培执掌北大十年 八次请辞 这是第一次······蔡元培频繁辞职 学界有两派观点 支持者认为蔡元培以退为进 用其无人匹敌的政治资历和人格魅力 数度保卫北大穿越乱局 坚守学术自由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纪录片画外音
“随着蔡元培邀请的教授们陆续进校 北大星空璀璨 不到一年 蔡元培建设现代大学的理想开花结果······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 保守派 维新派 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纪录片画外音
“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极有可能收回被强占的胶东领土 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搭台欢庆 在天安门的庆祝大会上 蔡元培激情演讲了题为《黑暗与光明的消涨》的演说 12月1日 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率领的代表团踏上了前往巴黎和会的旅程······正当蔡元培密切关注巴黎和会时 桐城派古文学家林琴南突然在《公言报》上发表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指责他覆孔孟 铲伦常 锋芒直指以北大为阵地热烈开展的白话文运动”——纪录片画外音
“林纾(字琴南)曾经在京师大学堂跟蔡元培是同事······他对蔡元培上台以后所做的种种改革举动颇有意见 他认为蔡元培是在颠覆传统的孔教伦理”——北京大学教授欧阳哲生
“北大这块阵地怎么变成了是从白话文 这哪能? 他们觉得白话文简直就不是文字”——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
“作为大学校长我包容是对的 我既可以用尊孔者 像辜鸿铭 我也可以用反孔者 像陈独秀 国家这么大你学问必须是多元的 不这样做是不行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未名湖畔 蔡元培塑像谦和的独守一片净土 无论岁月地尘埃如何起落飞扬 暗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 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 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风神依旧”——纪录片画外音
“1919年4月30日 代表团从巴黎传来了令人震惊的密电 和会拟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中国代表团因无力对抗即将在合约上签字······情急之下 时任外委会委员长的汪大燮亲自坐马车赴东堂子胡同的蔡宅把密电的内情告知给蔡元培”——纪录片画外音
“蔡元培当时就立即召集北大的学生 其实是两个社团的学生 一个是新潮社 就是傅斯年 罗家伦他们 还有一个是国民社 蔡元培希望他们能够起来阻止巴黎和会的代表签字”——北京大学教授欧阳哲生
“蔡元培和五四运动是什么关系 这是有两种看法的 有一些人说他五四的时候出来阻挡过学生去游行 我说无论他有没有出来阻挡过 他是支持五四爱国运动的 这是肯定的”——《蔡元培传》作者崔志海
“教育部的代表和京师警察厅在北大门口试图阻拦学生队伍 但队伍很快冲破了阻拦······事态急转直下 一场声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五四游行示威活动演变为火烧赵家楼 痛殴章宗祥······三十三名学生在与政府激烈的对抗中被捕 5月5日 教育部下令要求各校校长将为首滋事学生一律开除 这显然超出蔡元培的意料”——纪录片画外音
“他控制不住啊 所有去想策动学生的人都想收放自如啊······特别这种民粹的活动你是策动起来谁也控制不住”——社科院研究员马勇
“蔡元培讲我作为大学校长肯定要把他们救出来 然后他就运用各种关系去救人······蔡元培把学生救出来后把他们招到北大红楼背后的广场上训话 他说你们这些孩子不听话 惹了那么多事 现在把你们救回来了 下面路你们自己走”——社科院研究员马勇
“他说中国四万万人中有多少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你们都不去念书 都搞政治运动去了 那国家人才我哪里弄?”——《蔡元培传》作者崔志海
“5月7日 迫于全国舆论压力 政府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蔡元培亲自率领全体师生到红楼前的广场迎接 在学生欢庆胜利的热闹中蔡元培再次撰写他入职北大后的第三份辞呈 第二天 蔡元培的辞职声明见诸京城各大报端 声明中蔡元培写道‘我倦矣 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 汔可小休 我欲小休矣’ 当天 蔡元培不辞而别 离京南下”——纪录片画外音
“北大在他看来也有这种味道 就是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狂奔突进使大家都为它欢呼让它跑的太过了”——北京大学教授欧阳哲生
“五四运动当中学生们影响社会的能力体现出来了 所以那个时候蔡先生就有个预感——以后的学生不好管了”——南开大学教授张晓唯
“后来在声势浩大 长达数月的北大师生的挽留中蔡元培回了北大 但改革之初的甜蜜和宁静不复再有 改革巅峰的繁华和美景也仿佛消失不见 许多年以后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写道‘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 因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第一目的 而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年在二十岁以上者 对于组织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 不必牵涉学校’”——纪录片画外音
“蔡元培1940年病逝之后 他浩瀚一生涉足过的城市几乎都陆续开放了蔡元培纪念馆 一样的繁华 但也一样的寂寞 七十多年间怀念蔡元培时代的北大 寻找失落的精神的呼声不绝于耳 但应者寥寥 历史的记忆与搏击倘若只能埋藏在纪念馆 却不能刻入时代的年轮中 那么叹息也是枉然”——纪录片画外音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范仲淹

二 胡适——播种新文化
“对于今天许多的年轻人来说胡适只是他们高中语文试卷里的选项题 比如《狂人日记》作者是谁? A鲁迅 B胡适 选B 你就没了两分”——纪录片画外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中国大陆陆续整理出版了大量胡适原著及研究著作 中国社科院也成立了专门的胡适研究会 尘封近半个世纪的胡适及其思想终于在学术和知识分子的窄小圈层里开始传播”——纪录片画外音
“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我们好像都不知道 我们知道更多的是鲁迅 就是那种像匕首 像投枪一样凌厉的一个姿态 而胡适的那种温和 那种锐意改革 锐意革新的一个形象 一个宽容的形象 追求自由的形象在我们的历史书上确是没有的”——作家熊培云
“去世多年的何家栋先生生前和我说过一句话 他说陈独秀 鲁迅 胡适 蔡元培 这都是五四诸子 跟先秦诸子一样 都是我们文化中出现的圣贤 都有他自己独到的一面 但我觉得胡适可能是这些圣贤中最明亮的一个”——学者余世存
“很年轻就成为了偶像 二十七岁 写完这个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之后 而且他的偶像特征使他所有的东西都放大了 胡适在一九二几年的时候 但凡他去哪 比如去桂林 或是去什么地方 几千人 上万人会围来 说我想看看胡博士长什么样 因为他是一个留学归来的洋博士 而且他长得有江南才子的俊秀劲儿 温文尔雅的 他就是那个年代的偶像······对于西方来讲 他是少年中国的一个形象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他要改造一个旧王国旧王朝 改造一个旧文化 这是一个多么青春偶像的形象啊”——作家许知远
“1910年 十九岁的胡适考取了官费赴美学习 他先后就读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17年 胡适因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而爆得大名 这是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的第一篇正式宣告 从此白话文的书写和交流革新了中国人的日常表达······胡适曾将《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内容简练的概括为四句话 一 要有话说 方才说话 二 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 三 要说我自己的话 别说别人的话 四 是什么时代的人 说什么时代的话······胡适所倡导的一系列文化和思想的主张历经近一百年的风雨冲刷 毁誉荣辱 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指标意义”——纪录片画外音
“‘大胆的假设 小心地求证’‘要怎么收获 先那么栽’‘有几分证据 说几分话 有七分证据 不能说八分话’‘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
“1933年出版的《四十自述》中胡适这样说‘我母亲待人最仁慈 最温和 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但她很多时候也很有刚气 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 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学得了一点点做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渐渐明白 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这比打骂还难受’”——纪录片画外音
“由于国民对先贤胡适的敬意从来没有真正中断过 所以近年来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前往绩溪上庄胡适故居探寻少年胡适成长历程的有心人络绎不绝······上庄是徽派 徽商农作笔耕 贾儒结合 文化传统浓厚的山镇 这里风景秀丽 人杰地灵······”——纪录片画外音
“某种意义上上庄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封闭的环境是可以培养人内心稳定感的 因为它受的冲击少 而且因为它的相对封闭 所以它会保留更多传统上的一些东西 这对一个人内心的镇定 或者说内心的这种温暖都是有好处的”——作家许知远
“我们知道这个人是个文人 是个反动的文人 他跟蒋介石走了 我们跟共产党了 你胡适跟国民党的 你这个家伙是个坏东西······但是这个人很有才 以前听我们老一辈人这么讲 以前那个书不是竖排的嘛 胡适这个人看书看到什么境界呢 人家传说他一眼可以看七排······人家讲胡适这个人的大脑思维跟别人不一样 现在讲叫创新 他说一个人写的东西不能讲好就什么都好 不可能的 他讲不要认为前人讲的什么都是对的······”——上庄镇政府干部黄德祥
“我跟胡适是族兄弟······胡适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第一个提倡中国要从文言文转化到白话文······中国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它使中国从古老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 是功德无量的 它可以跟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事情相媲美”——退休记者胡洪光
“一九八七年 胡适故居由绩溪县政府接手管理 后正式对外开放······少年胡适每天去学堂必经的一条青石小路被命名为‘适之路’”——纪录片画外音
“胡适在新文化的种种纷争中始终抱有一份理性 温和与包容的态度 1926年 他在致鲁迅与周作人 陈源的信中说‘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 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 冷酷 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地感觉到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 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 暗示他们朝着冷酷 不容忍的方向走 这是最可惋惜的’”——纪录片画外音
“1938年抗战爆发后胡适出任驻美大使 他为中国的抗日救亡事业行路万里 演讲百次 他多次拜会他的哥伦比亚大学同学——美国总统罗斯福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呼吁美国改变绥靖主义立场 为中国抗战主持正义······1946年抗战胜利后胡适返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向以文科见长的北大 胡适力主为国家建立尖端科学人才的培养计划 延揽了许多这方面的人才来校任教······胡适希望同学们都能独立研究 而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 他人的信仰为信仰······1948年 国内政治风云突变 胡适在政治上选择了与国民党政府共进退的立场 他离开了深爱的北京大学 流亡美国 之后 台湾中央研究院请胡适出任院长······”——纪录片画外音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人的视野开不开阔其实跟他们在国外的现代生活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个没有经历过现代式生活的人 你怎么期待他用一个现代的方式来理解这个国家 治理这个国家 来为这个国家构想一个比较理想的未来······我想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人来说有过具体外国生活经验的人他对于中国的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会比那些一辈子没有出过国门的 虽然也很困苦 虽然也很奋发的知识人有很大的差距”——台北南岗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
“1950年初开始 中国大陆展开了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许多胡适在大陆的学生 朋友 同事接受号召 对胡适口诛笔伐 在美国的胡适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清算’隔岸观火 热心阅读每一篇‘批胡’文章 并且还做了许多认真的评点圈注”——纪录片画外音
“这场批判运动以后至少出了七本胡适思想批判 讲实话这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 反正不是把胡适批判成是美国帝国主义的走狗 就是骂他是卖国贼 或者蒋帮的帮凶等等”——台北南岗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
“这场声势浩大的‘批胡’浪潮也将胡适在大陆的儿子胡思杜卷入其中 他写了批判父亲的文章 与父亲划清敌我界限 1957年 被划为右派的胡思杜因不甘受辱 在唐山铁道学院自杀身亡”——纪录片画外音
“胡适先生想搞的是把西方先进的宪政文明移到中国来······西学对于中国的影响胡适要大于鲁迅先生”——作家岳南
“我非常庆幸中国有过这么两个两级的人物······像胡适这样有现代学问的开明绅士 如果都不到政府里去 都对抗政府是不正常的 另一面 像鲁迅 他叛逆 异端······两个人的调子很不一样 一个亮 一个暗 一个积极 一个消极 不过都是很高级的积极和消极”——画家陈丹青
“1962年2月24日 台湾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召开第五次院士会议 许多长期滞留海外的科学家这次特意赶回台北参加······在关于台湾的科学文化建设和言论自由方面 与会的院士和学者有一些与胡适意见相左的发言 因此胡适忘记了夫人江冬秀在会前的提醒 说了许多情绪激动的话 并且还多喝了一些酒 下午六点二十分 刚宣布散会 胡适的心脏病突然复发 不幸倒地之后就与世长辞了······在葬礼上 蒋介石除颁赠‘智德兼隆’匾额外 还亲自题写挽联 挽联上写到‘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纪录片画外音

三 马相伯——天象健行 人间复旦
“1939年中日战争炮火正酣 四月的一天在陪都重庆 政府出面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生日宴会 参加的有各界名流 各党政要 虽然按照中国立法已整整一百岁的寿星本人并不在场······大家似乎都已忘记五十年前贴在这个人身上的标签不是爱国者 而是汉奸”——纪录片画外音
“江苏丹阳有两个叫马家的村庄 这两个村庄都认为自己是马相伯正宗的老家······这里也许是······房屋已被废弃 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痕迹显示这个家族可以追溯到元朝的天主教信仰······”——纪录片画外音
“马相伯十二岁时独自跑到上海······徐汇公学 耶稣会开的一个教会学校 现在还在 就是现在的徐汇中学”——经学史专家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徐汇公学为耶稣会培养神职人员 所设的训练内容除了神学 还有语言 人文 科学等七科 少年马相伯在语言 数学 天文等学科上展露出了过人的才华 十四岁 马相伯已经在学校担任助教职位”——纪录片画外音
“大概十七岁的时候 他在徐汇公学里就变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当时法国在上海领事馆的领事听说徐汇公学有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就希望他去法国领事馆给他当翻译 马相伯拒绝了 他说我学法文不是为了去做法国人的翻译 而是为了中国”——经学史专家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马相伯一生都在宣扬人生而平等 宣扬国家是法人团体 从君主到平民都必须服从宪法 而这些都是非中国传统的政治主张······在宗教团体内部 人生而平等等概念时常流于表面 马相伯所属的上海耶稣会这时由法籍会士主导 中国神父有时不被平等对待 马相伯对这样的事难以容忍······1870年 三十一岁的马相伯以特优通过耶稣会考试 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成为了一名司铎神父······1871年 马相伯担任徐汇公学的校长 而此时他和部分教会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也更为频繁 一次一个外国神父来上海造访 教会要马相伯和他的弟弟马建忠腾出朝南的房间 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导火索 导致了马氏兄弟决定退出教会”——纪录片画外音
“马相伯跟他的弟弟都被李鸿章所赏识 所以这个时候当李鸿章请马氏兄弟加入他的幕僚 去为朝廷做一些事情时当然对每个年轻人都会有吸引力”——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
“马建忠 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个被忘却的人物 他于1877年由北洋大臣李鸿章选派前往法国留学 1879年获法学博士 回国后长期充任李鸿章办理洋务与对外交涉的重要助手······马氏兄弟在离弃教会后一心想在政务上实现改良救国的志愿 但因为宗教背景他们在清廷官场上备受猜忌 1882年李鸿章因为重用马建忠而被参奏 参奏人状告马建忠为天主教民 是市井无赖 李鸿章别无他法 面对皇上只好说谎 他说此人幼习儒书 非本愿为教民 亦非市井……因为这个原因 马建忠在从政的十年里并无朝廷的任何官职名分”——纪录片画外音
“1881年 马相伯赴高丽任国王新政的顾问 他成功说服王妃派少年皇子出国留学以适应新的时代 可不久亲日派大臣政变 亲中的高丽皇妃被处以极刑 马相伯无功而返”——纪录片画外音
“1885年 马相伯协同弟弟马建忠处理招商局事务 此时正值中法战争 法方封锁了所有清廷船只往来公海 马氏兄弟为保证招商局利益 采取了把船只抵押给美资商行 事后再赎回的变通之举······这件事让马氏兄弟首次背上了汉奸的骂名”——纪录片画外音
“1886年 马相伯奉李鸿章之命赴美借款建设海军 原本计划借两千五百万 可没想到美国银行趋之若鹜 竟有六亿资金愿意借出······因为数额太大 条件太优惠 李鸿章反被朝廷怀疑 只好作罢 马相伯无计可施 只能偷偷溜走”——纪录片画外音
“那个战争是不能打的 或者说你打的时候应该要有更好的方案······战败以后李鸿章要出去顶缸 这个时候又是马相伯马建忠他们去谈的······全中国都因马关条约在唾骂他们 唾骂他们是最大的卖国贼 甚至说他们是李鸿章的私生子 或者说他们原本就是外国人 因为他们是天主教徒”——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
“从政十年 无一件事成 反而背上汉奸的骂名 马相伯此时心灰意懒······雪上加霜的是马相伯又遭遇了亲人的离别 五十四岁 妻子和儿子死于一场海难 五十六岁 母亲过世 临死也不认叛教的儿子 五十八岁 可能真的看破了天命的马相伯把他在上海松江泗泾古镇继承兄长的三千亩良田以及多处地产都捐给了教会······红尘历练后回归宗教 马相伯的余生似乎就要在幽静的天主教堂中伴着神的密谕度过 此时他并不知道他对中国所负的真正使命竟是在耳顺之年才会到来”——纪录片画外音
“1903年 六十四岁的马相伯隐居在耶稣会内的一所孤儿院里······在南洋公学任教的蔡元培得知马相伯的行踪后上门求教拉丁文 后来他又让自己的二十四个学生随马相伯学习 教授的科目也从拉丁文扩展到了哲学 数学······马相伯向教会捐献财产时要求将这笔财产的一部分用于创办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学 此时 学生有了 办学似乎到了恰当的时机······震旦大学借地耶稣会在徐家汇的天文台内 师资也由教会支援······‘震旦’是中国的古称 来自梵文 中文字面里又有日出东方的含义······借这个生机勃勃的名字 马相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纪录片画外音
“震旦提倡学生在辩论中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震旦由学生选出代表承担学校的行政管理 学校的所有成员享有自治 自主······邵力子 于右任等学生后来均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震旦创办后不久 马相伯和耶稣会的矛盾又起 耶稣会希望震旦是法国式的教会学校 学生需遵从教规 但这和马相伯的办学初衷相违背 他为震旦制定的办学原则是崇尚科学 注重文艺 不谈教理”——纪录片画外音
“马相伯认为宣传宗教一定要人家接受 你不能强迫人家接受 所以他反对法国传教士的把宗教课变为必修课的要求”——经学史专家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1905年 因反对耶稣会干涉震旦办学 学生们要集体退出震旦······马相伯冒着再次和教会决裂的风险决定站在学生一边 他们在吴淞另租校舍 为新学校起名‘复旦’······‘复旦’这个名字来自尚书大传中虞舜传位给夏禹时所唱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因马相伯已经裸捐了全部财产 所以办复旦的资金需要他和学生们从头再来筹集······中国的著名学府复旦由此而创”——纪录片画外音
“六十六岁的马相伯应蔡元培之请 短暂担任过北大校长 还通过一系列公众演讲和文章 呼唤中国社会的良心 此时 马相伯终于不再被国人怀疑他的爱国······接下来的三十三年里 马相伯又直接参与了另一所著名学府——辅仁大学的筹建”——纪录片画外音
“马相伯很擅长演讲 张之洞曾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 他的来源教会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也被民国初期的大批知识分子所推崇”——纪录片画外音
“他讲辛亥革命以前的国家都是专制的 那个时候的爱国等于忠君 现在共和了 共和后每个国民都是自己的主人 你作为一个民国之民就应该要有民国人民的觉悟 你要自己做主人翁”——经学史专家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马相伯的论点在上世纪初并非主流 彼时世界格局大风大浪 十月革命已经成功 中国即将迎来五四运动 这让反躬自省 每个人都为自己负上责任的观点显得不合时宜 难怪马相伯在他的晚年常说一句话‘我是一条狗 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纪录片画外音
“我们把自己的权力让渡给政府 由他们代替我们行使权力 管理这个国家······不像封建时代 有血缘关系 或者有钱财就有权力 不是这样的 是我们赋予它权力 而不是它天生有权力 它没有······现代社会的民主概念也是这样的 我们每个老百姓把自己的权力让渡给一些人 比如国会议员 人大代表······”——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师严凌君
“1931年 马相伯已是九十二岁 天父赐给他超凡的寿命似乎就是要他尝尽人世离乱······从1932年11月起 马相伯连续发表国难广播演说 出任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协会领袖 出任上海各界救国会领袖 出版马相伯国难言论集······”——纪录片画外音
“重回1939年重庆的那场百岁寿宴 此时寿宴的主人已身在越南的谅山 37年底 上海弃守后 马相伯随家人撤退到桂林 38年底 桂林也成前线 在继续后撤的过程中马相伯一家不得不借道越南 到达谅山时老人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 只能在当地暂住修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马相伯表示过绝不撤离中国 家人只好骗他······马相伯把学生亲友们所送的寿金全数捐给了抗战的伤兵和难民 这是他一生中又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倾其所有的奉献 当年年底 在听到一次打击日军的捷报后 马相伯激动不已 在兴奋中离世 至死不知身是客”——纪录片画外音

四 张伯苓——公为津门南开
“南开大学校园内有一片净地 它用来追思 怀念和记忆南开历史上最大的骄傲······这里安放着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和他夫人的骨灰······张伯苓1951年2月23日离世 他生前留下遗愿 要把他安葬在南开校园内 之后38年 骨灰五次变迁 但始终未能如愿 甚至一度张伯苓的名字也从南开校园消失······1989年在南开老校友的多方努力下张伯苓的骨灰终于迁入南开校园”——纪录片画外音
“这一年(1905年) 袁世凯以北洋军六个镇的兵力在直隶河间举办大规模演习 史称‘河间秋操’······作为北洋系的发祥地 天津城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源头和中心······这一年秋天袁世凯联名湖广总督张之洞推动了另一桩大事 1905年9月2日 清政府谕令从公元1906年起停止所有乡试 会试和各省岁试······随着谕令颁布 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突然结束”——纪录片画外音
“据袁世凯的后人回忆 袁世凯平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废除科举 其实袁世凯提不出这个见解 是严修提出来的”——学者陈远
“谈张伯苓离不开严范孙(严修 字范孙)······他是最早上奏折说科举考试要增加经济特科的人”——天津南开大学教授李冬君
“张伯苓出身天津盐商世家······因横贯商学两界 与南通张謇并称‘南张北严’”——纪录片画外音
“1904年 严修被袁世凯力荐 成为学部左侍郎统管全国学务······赴日本考察教育 归国途中的严修决定将严家家馆和天津城中另一个望族王家家馆合并 成立天津第一所私立中学堂 同时任命年轻的家馆教师张伯苓担任中学堂监督 负责一切学堂事务”——纪录片画外音
“严范孙当时是学部侍郎 二品大员 有很高社会地位 张伯苓 二十岁出头小伙子 别人看不起 但严范孙认为他是块玉······两人谈了以后 张伯苓向严范孙表态‘宁以身殉 不为利诱 终身从事教育 不为官’”——天津社科院研究员胡光明
“1927年严修病逝······无论在他生前还是身后 张伯苓都严守着对严修的承诺 他一生只做一件事 就是不停地创办系列南开学校 张伯苓也曾谈起过对坚守这份诺言的艰涩 他说‘每每雨中走在南开校园里 看到雨水滴打在树上 就感觉像自己在落泪’”——纪录片画外音
“这是黄宗江生前留在我们镜头里的最后影像 我们邀请他回到最喜爱的故地 他选择了南开中学······他把南开称作他的恋人”——纪录片画外音
“天津方言中把洼地称作开洼 南开意为南边的一片蛮荒之地······1907年 张伯苓向天津名流募集资金两万六千两······利用天津乡绅郑菊如捐出的城南十亩洼地 建成新校舍······袁世凯参观新址后又捐助白银五千两建成中学礼堂······张伯苓虽然背靠严修殷厚的人脉以繁景开端 但作为近代中国私立学校的拓荒者他也将由此踏上苦旅······奋力周旋于各式政要间 围堵似乎永远在断裂的办学资金 而且一侧身 他又不得不卷入由此而来的各种蜚短流长”——纪录片画外音
“他的社会交际面非常广 按照一些人说的不太雅的话就是张伯苓是三教九流都能来的了的人”——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当时有人诟病南开用军阀的钱 用资本家的钱 用这些不义之财来办学校······严修说‘盗泉之水不妨用来洗洗脚’”——天津南开大学博士王昊
“张伯苓也回答过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 他说‘我们不妨用粪水来浇鲜花 我就是那个挑粪水的挑粪工 我把它挑来把你们培育成一朵鲜花 有什么不可以呢?’”——天津南开大学教授李冬君
“1911年春天 张伯苓开始辛勤往返于天津和北平两城之间 因为创办南开中学声名日隆 清华学校代理总办颜惠庆聘请张伯苓兼任清华学校教务长 总览清华学校校务······这一年又有好消息 直隶提学使傅增湘下令将天津两所业绩不善的中学堂并入南开 同时每年拨入学堂经费三千六百两······张伯苓一生的宁静时光并不多 教育经费陡增终于让他暂时卸下了募集资金的庞大重负 但张伯苓年谱中的文字记载却并未见轻松和喜悦 1912年3月2日 张伯苓年谱记载‘晚 天津发生兵变 南开虽偏居一隅 幸免于难 但已无学生来校 只得缓至四月开学’同时 原本应从政府领取的学堂经费也因此暂缓”——纪录片画外音
“灭顶之灾的是长芦盐务风潮 因为严范孙本人是盐商 所以整个就完了······王家这时候也是亏赔120多万······张伯苓带头开始不领工资 虽然他们家其实也就指着这个”——天津社科院研究员胡光明
“政府对私学是支持的 它每年都有一笔经费资助这些办私学的 所以卢木斋在做提学使的时候 在南开最艰难的时候 他就拿一笔公款来资助它 还有就是把一部分公学和你合并 这样你就又有一部分公款了”——天津南开大学教授李冬君
“南开中学因为再度兼并了两所中学堂 已经走出大难······少年周恩来1913年入学南开 四年中学时光 周恩来因善演讲 能文章 工行书 品学兼佳 成为南开中学唯一一位免费生 他还因在南开新剧团令人惊艳的反串演出成为了南开经久流传的佳话 1917年 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 毕业典礼上 在校长张伯苓的授意下 周恩来代表全体毕业生接受了大总统徐世昌亲自颁发的毕业证书 这年九月 周恩来离津赴日留学 第二年年底 踌躇满志准备筹建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前往美国考察教育 归国途经日本 周恩来探望恩师 张伯苓对他最疼爱的学生说以后你可以回天津上南开自己创办的大学 1919年 南开大学成立 第一批学生九十六人 周恩来也在其中·····但 这是一张空白的学业注册单 1920年1月 由于前去洋货店检查日货的学生被奸商殴打 天津学生联合会到直隶公署示威······他们与军警发生激烈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 周恩来等四名学生被捕入狱”——纪录片画外音
“南开大学学生薛卓东(撼岳)致函在美国留学的校友冯文潜 云‘因为南开学校与其他学校取一致行动 不上课 张校长伯苓开除二十六名学生 全津舆论大哗’”——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
“所有校长都是这样的 他们不太希望学生上街 他们(认为)中国需要的是教育 需要你好好学······他们担心这样搞学生会浮躁 会不爱上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张伯苓认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有独立的思考······他反对学生盲目参与政治活动 所以在这一点上 他和周恩来是有分歧的······当时天津市政府要求张伯苓必须开除周恩来······”——天津南开大学教授李冬君
“虽然作出了除名决定 但严修和张伯苓决定建立奖学金以资助周恩来到法国深造······周恩来在法期间 南开一共提供了银洋七千多元 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支出”——纪录片画外音
“1922年3月 天津《益世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南开大学建筑新校址》的报道‘南开大学由前年夏天成立 进步迅速 成绩卓著 近闻该校在八里台东北两处置地三百七十余亩······’······这是南开大学新建成的教学楼 名为秀山堂······在新校舍举行的第一次开学典礼上 张伯苓激情演讲了他创办南开大学的宗旨‘学以抑愚 学以救国 学能求真理 又能改善人格’······1924年秋 南开学校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正在热烈举行 但贺声未落 张伯苓突然陷入建校以来最猛烈的一场风暴之中 南大周刊第八期刊登了学生宁恩承发表的一篇名为《轮回教育》的文章 这篇文章严厉批判了南开大学的西化教育 文章一出 全校教师哗然 这引发了教育史上极为鲜见的教师罢课风潮······调解无果 校长张伯苓离校出走······”——纪录片画外音
“有些人对南开有一些诟病 他们认为南开这个学校太强调社会服务了 就是培养学生总强调求用”——天津南开大学博士王昊
“张伯苓基本的理念是教育如何救国······他讲了十二个字‘文以治国 商以富国 礼以强国’”——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南开看似比较统一的是求实用型人才 以这种培养教育模式为主 但内部的一些教授还是有各自的见解······其实它正好反映了当时世界大学教育的一种观念交锋 就是大学究竟是躲进象牙塔做纯学术研究还是要贴近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博士王昊
“1927年8月 张伯苓赴东北考察日本的扩张意图 三个星期的暗访让张伯苓深感危机重重”——纪录片画外音
“暑假回来后立刻组织东北研究会······著书立说 办展览 警醒国人”天津社科院研究员胡光明
“从1930年开始 张伯苓专门为南开中学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关于东北的必修课程 教材二十万字 全面展示了东北地区的风貌 地理”——纪录片画外音
“日本人进入华北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显了 那么进入华北就面临着天津能不能待下去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推敲 他选定了重庆······张伯苓给蒋介石写信说我要为国家培养人才 我需要在重庆建个学校 但我没有钱 希望政府支持 蒋介石很痛快 当即联系四川省主席张群······这个学校很快就建起来了”——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7月27号 我从学校回家 路途当中经过一个日本兵营 日本兵营对面是一个日本中学 我见到这个学校门口站满了日本兵 我感觉要出事了 第二天就开始轰炸 日本人从中学楼顶架了迫击炮 拿大炮去打南开大学 先打南开大学的图书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有个大圆顶 他(日本兵)就拿那个大圆顶当靶子 一下子把圆顶打掉了 这个圆顶很重 把书库的墙壁都压倒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
“日本投炸弹后的第三天 我跑到南开去看······我们上课的南楼基本上没有了 小学没有了 体育场没有了 那边钟楼 高中上课跟瑞廷礼堂也受了很大的损害”——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刘永康
“南开大学被毁是抗战以来第一所罹难的高等学府······三十四年苦心经营的学府短短三天沦为废墟 但这不是张伯苓接到的唯一噩耗 战场发来电报‘四子锡祜在江西奉命赴前线途中失事 机毁人亡’”——纪录片画外音
“张伯苓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我本来出身军人 上战场杀敌是我的天职 但我未能上战场 如今我的小儿子替我完成了这个使命 我了无遗憾”——学者陈远
“蒋介石这个时候接见了张伯苓······张伯苓说南开被毁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被毁 南开精神是不会失败的 将来还要再建南开 可能他的话感动了蒋介石 蒋介石也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句话 他说伯苓兄你放心 有中国在就有南开在 这句话后来成了张伯苓和蒋介石交往时必提的一句话······那个信一开头就是南开师生感念领袖对南开的承诺 然后下面就是我们又缺钱了······”——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私立南开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三校联合南迁 同时委任三校校长蒋梦麟 梅贻琦 张伯苓共同担任最高行政领导 后来这只南迁的高校被命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录片画外音
“天津沦陷 南开中学学生开始陆续向西南方向迁徙······重庆的日子也不宁静 南开校园曾三次遭到日军刻意轰炸 但它依然是这座山城中最醒目的中学”——纪录片画外音
“1944年 南开建校四十周年 也是张伯苓的七十寿诞 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南开校友为了表达对张伯苓校长的敬意 发起了伯苓四七奖助金运动 最初只打算从社会上募集一百一十万元 但当整个活动结束 捐款总数竟超过了六百万元”——纪录片画外音
“抗战结束 张伯苓开始着手准备复校······他给蒋介石写信说我希望政府能够支持我 但学校还要私立 蒋介石说那不成啊 你拿了国家的钱 然后你私立 第一个我于法无据 第二个 将来别人都这么找我要钱 我受不了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以十年为限 先国立十年 你每年给我钱 十年以后我不要你的钱了 然后我私立”——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1947年春 张伯苓回到天津 据说当时赶往车站欢迎张校长归来的各界人士超过了三千人······1948年春天 和谈无望 国共双方剑拔弩张······这一年七十二岁的张伯苓前往南京就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纪录片画外音
“那时候国民党快撑不住了 就把一些人给推出来······蒋介石要求他······很多人劝他不要去 他说不行 因为私人关系太好了”——张伯苓孙子张元敬
“张伯苓去做考试院长 同时任南开大学名誉校长 但教育部发布的任命只发布了何廉任南开大学校长 没有张伯苓任名誉校长这个任命 张伯苓对此很不高兴······到了南京大概只有一个星期他就说身体不好 之后就去重庆了”——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1949年11月 重庆解放 12月 张伯苓让教导主任编造清册 核查学校财产 把私立重庆南开中学 小学及幼儿园捐给了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这年 张伯苓在津南村家中患上中风症 康复后 右腿肌肉不灵活 不借助手力很难站起来······七十四岁的张伯苓想回天津 周恩来亲自安排专机接张伯苓回北方 不过张伯苓并没有直接回到天津 而是被安排在北京傅作义家暂住”——纪录片画外音
“几十年的心血 他就想回到天津 所以后来他就提出他要回天津”——张伯苓孙女张媛和
“他想回去看看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拒绝他 不让他去看”——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
“很多人见面不理他 甚至有些学生公开批评他 指责他跟国民党的关系 跟蒋介石的关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南开校庆 他早早起来穿整齐了预备去南开中学参加校庆 后来别人赶来告诉他 说校长啊 你别去了 人家不欢迎你”——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
“我觉得对他精神上的打击比较大吧······这个大概跟他之后中风发作有很大的关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
“1951年2月14日晚 张伯苓再度中风 九天后去世······生前弟子三千 两园桃李的张伯苓身后清寂 只有《天津日报》以《前南开校长张伯苓病逝 遗嘱友好同学拥护人民政府》为题刊载了张伯苓的遗嘱 以及他的三个儿子一则七十九字的哀启······”——纪录片画外音

五 梅贻琦——君子之风 自强而厚德
“1915年的一个冬日 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园演讲 当天他演讲的题目是‘君子’······‘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借《周易》乾坤二卦 梁先生勉励清华学子崇尚修学 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 挽狂澜于既倒 作中流之砥柱······二十六岁的物理教师梅贻琦此时应该也在台下聆听的师生中······梅贻琦是1909年清华选送的第一批庚款留学生 这年春天刚从美国学成归来 秋季开学即被清华招致旗下······梅贻琦这个清华历史上任职最长的校长用自己的人生演绎注解了‘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这一传承百年的校训”——纪录片画外音
“1909年10月 第一届庚款留美生四十七人在上海乘搭‘中国号’邮轮赴美······天津少年梅贻琦在六十四人中考了第六名······有一位他后来的相知徐君陶先生回忆道‘我在看榜时看见一位不慌不忙 不喜不忧的人也在那儿看榜 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感觉不出他是否考取了······’”——纪录片画外音
“梅贻琦不喜说话 但谈话时却和蔼可亲······人称之为‘寡言君子’······大学者陈寅恪曾经说‘假如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像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 那就是最理想的’”——纪录片画外音
“三十年代初 国民政府开始推行党化管理 清华园也随之经历了几次暴风骤雨般的的人事更迭”——纪录片画外音
“见到校长的时候要立正 要敬礼······总而言之一句话 搞党化教育······清华从教授到学生都不买账”——《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黄延复
“清华学生会连续驱赶了三届校长······他们发表了五条校长人选标准 一 无党派色彩 二 学识渊博 三 人格高尚 四 确能发展清华 五 声望素著······1931年底 曾任清华教务长 此时在美国任职清华留学生监督的梅贻琦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清华的要务由教授评议会做决策······梅校长通常的态度是‘吾从众’······他说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 端端茶水······”——纪录片画外音
“一次政府派军队到清华检查······部分学生抢了枪 扣留了团长······负责的同学溜了 二十名大多无辜的同学被捕 第二天 梅校长告诫学生们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 做事更要有责任心 你们领头的人可以规避 我做校长的不能规避······人家逼着我要住宿学生的名单 我只好勉为其难地给了他们一份去年的名单······”——纪录片画外音
“别人给他编了一个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 恐怕仿佛不见得’ 就是说他这个人说话很含糊 但有人说他其实是外圆内方”——《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黄延复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中日开战 28日 北平陷落”——纪录片画外音
“那天早上天很凉······火车站人很多 都是走的人 但一点声音没有······就是一种气氛 亡国的气氛······”——西南联大毕业生 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
“10月 清华 北大 南开三所学校南迁湖南 合组长沙临时大学······梅贻琦奉命担任筹备处主任······当年底 新校开课一个月 南京沦陷 临时大学被迫迁往昆明 1938年5月4日 由各个方向辗转跋涉到昆明的993名学生再次开课······新的学校被命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录片画外音
“其实校长是梅贻琦 那两位校长都在重庆做官了 张伯苓是国民参政会的副议长 蒋梦麟是什么······反正实际上也是做官”——西南联大毕业生 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
“有人说中国政界有多少个党派 清华师生中就有多少个党派 中国学界有多少个流派 清华师生中就有多少个流派······在清华大学和后来的西南联大 从没有教授因持不同政见或发表反政府反领袖言论而被解职······思想自由 言论自由 不因党见 政见歧异而相害 这一氛围的形成全赖梅贻琦日复一日的营造和维持”——纪录片画外音
“有一年半 天天跑警报 就是日本飞机来轰炸······重庆是钻到山洞里 昆明没有山洞 就跑到郊外 跑到野地里躲起来······梅先生不跑 他很有绅士风度 安步当车的 还嘱咐我们不要拥挤······”——西南联大毕业生 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
“清华好像一条船 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 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 此人必不应退却 必不应畏缩 只有鼓起勇气 坚忍前进”——梅贻琦
“抗战八年 物质极度贫乏······西南联大创造了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梅贻琦这个时期完成了重要的大学教育论文《大学一解》 在这篇论文里 他提出了‘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的教育思想······大学的任务不在于授予学生专门的技术知识或者职业训练 而应该给学生自然科学 社会人文科学方面最广泛综合的基本知识 着力培养学生超阶级 超党派的宏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 后世评价 通才教育 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是梅贻琦所奠定的清华大学校格”——纪录片画外音
“1948年底 梅贻琦乘专机离开北京”——纪录片画外音
“解放军已经打到了张家口······清华学生和老师挽留梅校长 但是他坚决要走”——《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黄延复
“1955年 梅贻琦由美赴台 复立清华大学”——纪录片画外音
“他在北京清华做了十八年校长 在新竹清华做了六年校长······梅校长到台湾来以后把北京清华的办学理念带到了新竹清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
“梅校长任职新竹清华的六年间 太太韩咏华多数时间在纽约节俭度日······这个大家闺秀随丈夫在西南联大卖过自制的糕点补贴家用 在衣帽车间做过工 在首饰店卖过货 在医院里做过代班 在盲童学校照顾过盲童······”——纪录片画外音
“用台湾的待遇去支持在美国的生活 那个时候是很困难的······梅校长为什么让他夫人留在美国 我想他有他的考量 很可能因为他的儿子在北京清华 以前两岸是完全隔绝的 留在美国两边都可以联络 我自己的猜测是这样”——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
“1962年 梅贻琦病重······病中所欠医疗费用及丧葬费用由清华校友师生捐献”——纪录片画外音

六 竺可桢——不问异同 唯求其是
“竺可桢是上世纪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大学校长 中科院院长这些角色背后的竺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每天坚持记日记 保存至今的有三十八年 这些日记在他生前从不示人······几年前家属捐献全文出版······我们这里选读《竺可桢日记》中四年的片段 因为这四年都是国事家事的转折时刻······压力之下的选择常常能呈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情”——纪录片画外音
“竺可桢1910年考取庚款留学美国 1918年于哈佛大学获气象学博士 同年回国参与发起中国科学社 192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下属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 受邀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 竺可桢四十六岁 育有三子二女 婚姻幸福”——纪录片画外音
“1936年2月9日 星期日 南京 晴 今天看到《大公报》报道 财政部长孔祥熙告诫财部人员不得操控公债 任意买卖······全是鬼话······操控公债并非仅购千元万元所能上下 一定要数千百万 除了财政当局谁又有这个能力······财政部副部长徐堪为宋霭龄 孔祥熙做公债投机生意 因为消息灵通 所赢甚巨······最近为了女儿到美国留学 徐堪拿出一张六十万元的支票······中国政治黑暗到了这个地步 安得不亡国”——《竺可桢日记》片段
“竺可桢的人生志向是做一个科学家 当被提名浙大校长时他一开始并不想接受······他求教自己的上司蔡元培 蔡先生建议他不要直接拒绝 以免伤了人情”——纪录片画外音
“蒋介石在三十年代初开始推行党化管理 各个大学都有党部进驻······自民国以来崇尚学术自由的大学纷纷开始反党化教育······浙大校长郭任远以军事化方式管理学校被学生教授所不容”——纪录片画外音
“1936年2月27日 星期四 南京 微雨 报上报道日本少壮派军人三千围攻各部院衙门及各部总长住宅 枪毙内阁总理冈田 内部大臣斋藤 财长高桥是清 其余阁臣也很多受伤 可说是空前大变 冈田 斋藤海军出身 高桥陆军出身 对国家都立有殊勋 现在少壮派军人杀之如鸡豕 其强蛮无理当为世人所寒心 日本元老如果没有毅力阻止狂澜则一定会泛滥于东南亚且殃及中国 但我国如能抵抗这些虎狼暴徒 则必能博得全世界的同情”——《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6年4月2日 星期四 南京 晨雾 三百公尺外不见人物 看《宇宙风》第十四期燕梦人所写······中国自晋以后屡次被夷狄侵犯 中国人里不逃不降的已经被杀光了 那些幸存的 传宗接代的都是愿意投降且善于逃跑的 所以我们的祖宗十有八九都是降民······真是谬论”——《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6年是民国黄金十年的末期······战争仿佛还是别人的事情······日记中时有他和妻子侠魂带着孩子们出门踏青游览的快乐记录······这一年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平静时光······1936年5月 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纪录片画外音
“1936年5月18日 星期一 杭州 行宣誓典礼 所宣誓言为‘我敬宣誓······服从党义 奉行法令 忠心及努力于本职 我绝不妄费一钱 妄用一人 并决不营私舞弊及收受贿赂 如违背誓言 愿受最严之处罚 此誓’”——《竺可桢日记》片段
“竺可桢掌校一年零三个月 战争爆发······浙大在日军进攻上海后一个月开始迁校 最初是迁入杭州附近的天目山 随着战事吃紧 又迁往浙江建德 继而迁往江西吉安 江西泰和”——纪录片画外音
“1938年7月25日 星期一 由衡阳回泰和 晴 七点十五到吉安······我问衡(竺衡 竺可桢次子 死于疟疾 时年十四岁)怎样 说衡没了 我闻信之下几乎不能辨别是真是梦······”——《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8月1日 星期一 泰和 晨雨 太湖失守 侠血压骤降”——《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8月2日 星期二 泰和 今日雨 宿松失守 侠病更严重 终日昏迷 热度不退 几于绝望”——《竺可桢日记》片段
“1838年8月3日 星期三 泰和 晨79度 侠于上午十一点二十四分去世 悲哉”——《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8月4日 星期四 泰和 今日晴 无风 湖北黄梅失守 侠于今日下午三点一刻入殓 殓就入棺 三个孩子都哭 绕棺一周后盖棺······从此侠与世隔绝 呜呼痛哉”——《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8月14日 星期日 泰和 晴 下午六点闻雷声 发东北风 但未雨 对于国事 我万分悲观”——《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宜山 广州失守”——《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宜山 武汉失落”——《竺可桢日记》片段
“仅仅一年之隔已是物是人非 国土近半沦丧 家中两人离世······浙大在战火的步步紧逼中搬迁了三次 暂时落脚在广西的宜山 这里是蛮烟瘴雨之乡 师生们栖身在城外的旧标营······不仅生活艰苦 还几次遭受敌机轰炸······竺可桢此时常读王阳明的书 作为江浙文人的楷模 这位明代大儒也是终身坎坷”——纪录片画外音
“1938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宜山 晨昙 下午起东北风 昨晚阅《阳明先生全集》 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 谓发动处有不善 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 须要彻根彻底 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 何等简易······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泥 不染而黑······”——《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11月1日 星期二 宜山 晨阴 日中晴 晨六点起 九点至标营 召集学生在餐厅谈话 到的学生大约二百人 我讲阳明知行合一与良知之说······阳明先生发明知行合一之说是在正德初年 当时他被贬谪龙场 在动心忍性之余顿悟······”——《竺可桢日记》片段
“1938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宜山 晴 决定校训为‘求是’二字”——《竺可桢日记》片段
“求是来源于王阳明的文字‘君子之学 岂有心于同异 惟其是而已’······1939年2月 竺可桢在题为《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阐释何谓求是‘求是 英文Faith of Truth······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 《中庸》说得好 就是“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纪录片画外音
“1940年 浙大终于结束了历时两年多的文军长征 安定于贵州的遵义与湄潭······浙大的许多教授后来都认为自己一生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段是在贵州湄潭 虽然当时物质条件很差 但学术民主气氛却极其浓厚 教授学生们常常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辩论的面红耳赤······竺可桢以一个科学家的心态对人对事 据说物理天才束星北多次当面顶撞他 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惜这个人才······束星北因为坏脾气几次动手打人时 竺可桢极力保全他的教授职位 竺可桢说我们用人是用他的学问 不是用他的脾气······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 以培养后进为无上职责 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 不断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纪录片画外音
“李约瑟博士是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1944年他带着夫人来到湄潭进行学术交流······他感到非常的震惊 他没有想到在这边远山区里有这么一所惊人的学校······那种浓厚的学术风气以及诸多的论文深深地吸引了他 原定计划是三天 可他待了一个星期还舍不得走······李约瑟在英国《自然》周刊文章中写道‘遵义之东七十五公里的湄潭有一所大学······那里有世界一流的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 有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 苏步青教授 有世界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 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贵州湄潭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讲解员
“西迁时期的浙大师生后来有五十多人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纪录片画外音
“抗战胜利后浙大回迁杭州······竺可桢在1946年底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成立大会······竺可桢以为可以回归科学救国的理想······内战爆发 学校在政治势力的左冲右突中不再有战时努力求学以求救国的单纯热情······崇尚自由主义的竺可桢被夹于极右的政府和极左的学生之间左右为难”——纪录片画外音
“1947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杭州 雨 今晨两点农院学生于子三 郦伯瑾 农经毕业生陈建新 黄世民被警察所捕······说因为是思想问题······”——《竺可桢日记》片段
“竺可桢代表校方希望于子三等四人可以被引渡至法院 用司法程序处理 但警方以各种借口推脱 10月29日 连日与各方交涉的竺可桢终于等来了明日送法院的承诺 结果当天传来于子三自尽的消息······”——纪录片画外音
“1947年11月5日 星期三 南京 日中晴······《申报》记者问我于子三是否自杀 我说他是一个好学生 此事将成为千古奇冤······”——《竺可桢日记》片段
“同一天的日记中竺可桢再次提到王阳明······王阳明被贬为龙场驿丞······路中作诗‘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纪录片画外音
“1949年 内战愈演愈烈 物价飞涨······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抗战胜利之后物质条件更坏 同事所得不敷衣食住 再加学生政治兴趣浓厚······实非我这样的书傻子可胜任 所以准备早辟贤路’他还在另一则日记中提到已下决心不离开中国······四月底 局势更乱 竺可桢离开杭州 隐居上海 自此离开执掌十三年的浙江大学”——纪录片画外音
“1949年5月21日 星期六 上海 晨阴 日中晴 晚微雨 今晚炮战甚为剧烈 简直就像农历年夜的爆竹声 民航客机已停飞 早晨看报得知颜惠庆 李思浩等人已经出来组织上海救护会 这是蒋已离沪的表示 因为此前他曾阻止这些机构的成立······看徐讦的小说《风萧萧》 我素来不看小说 但在炮声中无心读书 所以翻阅之······”——《竺可桢日记》片段
“1949年5月24日 星期二 上海 晨阴 下午昙 晚上市长陈良 警备司令陈大庆弃职出走······我看报知道Laurence Olivier主演的Hamlet在大光明首映 今天是最后一天 决定去看 Olivier演技极其纯熟 布景亦佳······观众不多 座位十之八九是空的 在此军事倥偬时代 很少还有人有这样的雅兴啊 入夜 枪声炮声密集 几乎每分钟都有 上床后即入睡 三点曾醒一次”——《竺可桢日记》片段
“1949年5月26日 星期四 上海 晨阴 日中阴 东南风 下午三点起微雨 子夜大雨 解放军由吴淞 江湾开入虹口 上海全部解放”——《竺可桢日记》片段
“共产党方面来人向竺可桢询问他对新政府的意见 竺可桢说国民党不自振作 包庇贪污 赏罚不明 所以有今日之颠覆 解放军之来 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 希望能苦干到底 不要如国民党之腐化”——纪录片画外音
“1949年建国后竺可桢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当选学部委员 1958年 曾参加远征军抗日的长子竺津被定为右派 1961年病死于劳改农场 次年 七十二岁的竺可桢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 竺可桢发表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4年 在自然的气候和政治的气候里 竺可桢走完了他的一生”——纪录片画外音

七 晏阳初——平民教育 固本宁邦
“我觉得他是特别具有公共精神的知识分子······这种公共精神在中国的生活里面特别缺乏”——《中国在梁庄》作者 乡村建设运动研究者梁鸿
“言论自由 信仰自由 免于贫困的自由 免于恐惧的自由 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理念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晏阳初从一个中国乡村建设者的角度提出了第五个人人都应享有的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在中国曾被遗忘多年······”——纪录片画外音
“1890年秋天 晏阳初出生在四川巴中的一个书香家庭······少时熟读儒家经典 十三岁进入基督教传教士办的西学堂······据说他上学路上常常会遇见‘背二哥’ 他们背负着一两百斤重的货物上坡下坎 过河涉水 少年晏阳初显然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他此后常常提到‘苦力’对他生活选择的影响······在西学堂 一位英国来的牧师让晏阳初认识到了爱与善的力量 四年后 他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晏阳初说‘3C’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3C’指的是青少年时期对他影响至深的三种教育——孔子(Confucius) 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纪录片画外音
“1916年 晏阳初由教会选送入耶鲁大学学习······他受教于塔夫脱 威尔逊两位美国前总统······次年 毕业第二天晏阳初志愿前往一战战场服务 此时中国对德宣战 派遣了近二十万名华工在欧洲战场做苦力 晏阳初起初是为不识字的华工代写家信 但一人之力有限······晏阳初有了创办华工识字班的想法······晏阳初选出一千个常用字来进行速成识字······很多华工学了四个月就可以自己写信了 这让晏阳初看到了苦力们被低估的潜力······一天 他收到一位华工写的信 信上说怕他报纸(《驻法华工周报》)卖的太便宜会办不下去 决定捐出三年在战场上积蓄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支持他······晏阳初说 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 没想到他们竟然教育了我”——纪录片画外音
“他说他一生有两大发现 一是发现服务对象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力量 二是发现了知识分子的无知”——乡村建设运动实践者邱建生
“1920年 在晏阳初回国之际 他所属的基督教会希望他跻身中国上层精英······晏阳初在法国时已决定有生之年为最贫苦的文盲服务 不为文人学士效力”——纪录片画外音
“1922年 晏阳初发起全国的识字运动 号召‘除文盲 作新民’······在长沙 当时有一百多位义务教员 其中有一位青年名叫毛泽东······有研究者认为就是在做扫盲运动时毛泽东开始觉悟到革命要自下而上 而且方法要简单 经济 实际”——纪录片画外音
“据说晏阳初在烟台进行平民教育时 一个乡下小姑娘来到门前······小姑娘问:‘你们只教城里人识字吗?什么时候到乡下教我们识字呢?’······晏阳初郑重地对小姑娘说:‘我们要到乡下去的 很快就会’······或许 举世闻名的‘定县实验’就是从这个细小的因缘开始······”——纪录片画外音
“1929年 晏阳初携家眷来到河北定县 创办‘人类社会实验室’······这个地方后来成了遍及全世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纪录片画外音
“俺们村文化办得早······有这么句话‘中华民国大改良 拆了庙来盖学堂’······俺们村文化高 背着大粪筐的都是高小毕业······他教那东西主要就是识字为主······不提国际大事 也不说你好他好······农业就是推广新品种 从外地 外国引进来的······”——河北定县翟成村农民韩砚科
“晏阳初的方法在我脑子里印象很深······一是要从农民已知的地方入手 二是不要迁就社会 而是改造社会”——艺术家 乡村建设运动实践者欧宁
“1937年 在距离北京五百公里的定县 晏阳初和妻子及五个孩子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八年······晏阳初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两个女儿群英 华英就是在定县乡下长大的······我们穿粗布大褂 住农民的漏雨的房子······我们逐渐成了农民的朋友和亲人’······晏阳初的妻子许雅丽是中美混血儿 在定县乡下她操持的家务是中西合璧式的 他们的儿子晏振东回忆‘我们在定县的厨房旁边有热水锅炉 热水随时都是有的······咖啡没有了 我们就拿棒子面炒糊了烧汤喝 面包是以洋芋粉发酵做成的’”——纪录片画外音
“针对中国农村愚贫弱私四大问题 晏阳初提出用四大教育方法来解决——用文艺教育攻愚 培养知识力 用生计教育攻贫 培养生活力 用卫生教育攻弱 培养强健力 用公民教育攻私 培养团结力”——纪录片画外音
“他会慢慢去(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不是被救 而是自救 不是被教 而是自教 不是带给农民知识 而是让农民知道知识非常重要······让农民自己救自己 自己去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完善的人 这是晏阳初乡村建设里面特别具有可持续的东西”——《中国在梁庄》作者 乡村建设运动研究者梁鸿
“假如没有二战 平民教育一直做下去的话是会有挺大改观的”——艺术家 乡村建设运动实践者欧宁
“1937年抗战爆发······晏阳初受蒋介石委托在湖南动员抗日······被授权的晏阳初撤销了近三分之二的县级腐败领导······招集五千名学者和科学家代替他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民众动员”——纪录片画外音
“1938年6月 毛泽东接见了晏阳初的一个同事······毛泽东对仍在从事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的晏阳初深致敬佩”——纪录片画外音
“1945年二战结束后 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经验为蓝本制定基础文教计划 向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础教育······抗战胜利后 晏阳初向蒋介石请求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 蒋介石回答等他消灭了共产党以后聘晏阳初为全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领导······晏阳初说:‘委员长 如果您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那么你会失去中国’”——纪录片画外音
“1948年 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名叫‘晏阳初条款’的议案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外国人促成的国会拨款条款······条款规定四亿两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 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纪录片画外音
“1949年 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取得压倒性胜利······晏阳初离开大陆 转赴台湾 不久离台赴美······晏阳初 这一‘美帝国主义走狗’创立的平教会被解散······”——纪录片画外音
“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 晏阳初在泰国 菲律宾 印度 加纳 古巴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 推行‘定县实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 1967年 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建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这里成为全世界乡村工作干部的培训中心 至今仍在运行”——纪录片画外音
“重新建立规则只是一个起点 重新培养人性才是最终的归宿······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晏阳初
“他们的文化 他们干活的方法······什么应该改变? 什么不应该改变?”——晏阳初
“在接受作家赛珍珠访谈时晏阳初向全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 所有地区人民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 贫困 疾病和腐败政府呢?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但其确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纪录片画外音
“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 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我们忘记了人类是一个共同体”——艺术家 乡村建设运动实践者欧宁
“1990年 晏阳初以百岁高龄在美国离世”——纪录片画外音

八 陶行知——教育理想国
“一个世纪以前 民国青年陶文濬(陶行知曾用名)所在的中国共和立宪刚刚替代千年的王权······二十二岁的陶文濬认为健康稳定的共和国必须要有两大要素——真领袖和能识别真领袖的国民······陶文濬认为第二个要素远比第一个重要······得到具有识别能力的国民的唯一途径在教育······1916年 陶文濬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 他的老师是二十世纪著名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胡适 张伯苓 蒋梦麟都曾是杜威的学生······杜威反对传统教育的灌输和机械训练 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学成归国 陶文濬先是受聘出任大学教授 不久又辞去教授职位 转身投入平民教育······基础民众的教育比精英教育更为迫切······陶文濬在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名句‘知行合一’中取字 为自己更名‘知行’ 激励自己把所学付诸行动······他在一封家书中描述自己的这番变化‘近日买了一件棉袄 一双布棉套裤 一顶西瓜皮帽 穿在身上戴在头顶 觉得完全是个中国人了······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经过一番觉悟 我就像黄河决了堤 向那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纪录片画外音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方式是自由的 随时随地的······有次陶行知到蒋梦麟家吃饭······陶行知提议要在北大校长家扫盲······”——纪录片画外音
“立志做教育的人通常都是些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 看不起劳力者······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 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 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切入 陶行知发展出一套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纪录片画外音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教育理论就是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特别强调做······他认为先生要在做上面教 学生要在做上面学······”——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学者屠棠
“中国从本质上讲没有经过工业革命 因此对制造业认识的基础和深度是不够的······在国外 办公室的白领和第一线制造业的工匠 可能工匠的工资要比白领更高······中国从封建王朝到现在一直认为科举是要做官的······这个观念还是没有根本扭转······读书人出来以后一定要控制读书不好的人 或者书读的少的人 这个就是劳心和劳力之间的错位······这种教育理念还在中国盛行的话 那么中国教育是没救的”——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
“1927年的一个春日 南京郊外的晓庄来了一群外乡人 他们在荒野上开垦 搭建茅草屋······这些奇怪的城里人似乎很快乐地干着苦力活······这番景象在当时并不孤立 1927年至1937年被称为民国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里相对民主的政治带来思想空前的自由 一批知识分子投身社会改造 各种创新和重振的模式都在试验中······陶行知在这一年得到了社会要人的赏识 地方行政长官冯玉祥支持他创办一所前所未有的乡村师范学校······”——纪录片画外音
“陶行知说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师的手里······培养出一百万个合格的乡村教师 将会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理念吸引了一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才俊······陶行知鼓励他的同道们说‘人生为一大事来 做一件大事去’······”——纪录片画外音
“陶先生办的这个学校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它没有固定的课时计划 上课也不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而是看有关方面的一些书籍 然后根据书籍上的问题来讨论······他们有一个制度叫‘会朋友去’ 就是跟农民交朋友······”——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所长徐志辉
“晓庄只办了三年······冯玉祥在和蒋介石的权力争夺中失败 晓庄成了牺牲品······当局以涉嫌政治活动为由封校······陶行知因被通缉 被迫流亡海外”——纪录片画外音
“1932年 民国政府施行会考制······规定中学毕业生必须经由省市统一命题的会考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陶行知认为这是退回到以文字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弊端 毁灭学生的人生 对国家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 1934年 陶行知发表文章《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这引发了教育界的大争论······”——纪录片画外音
“这篇文章里他对教育部的会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描述了一些他了解到的会考制度颁布以后的学校里面的一些情况 比如一些学生半夜还在灯下看书 甚至有一些熄灯了以后去厕所里面看书······学校不再是一个教育的园地 而是变成了会考准备处······这样的教学跟社会是完全脱离的······”——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所长徐志辉
“1934年 陶行知发表文章《行知行》 文中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他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以自勉······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把实践放于第一位 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再返回实践······他合行知行三字自造一字(图1)作为此后行世的名字和座右铭”——纪录片画外音

图1

“1939年 陶行知在重庆近郊的一座古寺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教育理想国······育才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从各个战时儿童保育院选拔出来的战争孤儿······孩子们按照喜好和专长被分为五个学习组——音乐 美术 文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八十四岁的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当年就是音乐组的一个孩子······”——纪录片画外音
“育才改变了我的一生······不去育才我根本连钢琴都看不见 根本不可能学音乐······”——作曲家杜鸣心
“陶行知把美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陶行知认为中国人道德程度过低与人文太缺少美感有关 在一篇文章里陶行知写道‘美的良知一旦焕发出来 比之道德自觉与发现功效是强太多了······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纪录片画外音
“学校的伙食常常是两顿稀饭一顿干饭······学生们有钢琴 有小提琴 有大英百科全书······”——纪录片画外音
“我们学校整个环境非常好 到处都是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每一颗树上 每一个植物上都挂了一个牌牌 好像进入了一个植物园一样······那是我们自然组的同学查的植物学大辞典 在老师的带领下把它的用处什么的写上去······绘画组画的是米开朗基罗······我是自然组的 学的是自然科学······音乐组每次表演我们都去参加 所以那些名曲我们都听熟了 哪一个人稍微有一点点错误我们都听得出来······”——育才学校学生 育才中学党支部书记赵义熙
“对于杜鸣心这样一个从保育院出来的孩子 突如其来的音乐世界让他感受到了美的强烈震撼”——纪录片画外音
“进了育才以后才第一次看见钢琴 之前没看见过钢琴······小学时候音乐老师是弹风琴······教我们的老师是陶行知先生从社会上请来的 比如音乐方面是贺绿汀先生······”——作曲家杜鸣心
“究竟什么是美呢?陶先生的观点是能慰人慰己的事情和行为就属于美 不仅音乐美术 烹调 清洁 所有生活细节都可以是美的创造和体验”——纪录片画外音
“陶先生对美育方面是非常重视的······社会上的摩登小姐 有钱太太熬夜 生活没有规律 脸色惨白 难看死了 她们为了漂亮就擦一点儿胭脂擦一点儿粉 那是假的 我们不做那个假的······不值钱 倒了不要的猪血 五分钱一大盆 陶先生说这是最好的胭脂 吃下去以后补血······我们这个胭脂是从里面往外面擦······”——育才学校学生 育才中学党支部书记赵义熙
“在1946年春夏之交的三个月的时间里陶行知发表了上百次演说······演讲中陶行知大声疾呼‘八天的和平太短了 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 假装的民主太丑了 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七月 李公朴 闻一多先后被暗杀······七月二十五日 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辞世”——纪录片画外音

九 梁漱溟——匹夫有志 特立独行
“一百年前的北京 那时叫做北平 一天 四个志趣相投的少年同到酒楼吃螃蟹 喝黄酒 谈天说地······其中一位建议以后我们不要互称大哥二哥 这样太俗 不如以每个人的短处标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 以资警惕 大家齐声赞同······四名少年分别得名‘懦 暴 惰 傲’······这一位天性狂傲的梁姓少年其后演绎了跌宕起伏 独具风格的一生······他长寿 活了九十五岁 得以见证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潮流 立宪 改良 共和 西体中用 共产主义和国际接轨 而在这一次次的潮汐轮回中他通常扮演非主流的角色······上世纪五十年代和最高领袖的一次冲突让他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经过时间的沉淀 人们又发现了他······学界现在敬他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其实 他的价值可能更在于他从不属于哪个标签体系 只属于他自己”——纪录片画外音
“培宽和培恕 梁漱溟的两个儿子······退休以后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辑出版父亲的著作······他们认为了解梁漱溟的人生要从祖父梁济开始”——纪录片画外音
“我父亲在中山大学讲话的时候讲他一生都在主动 做任何事都是主动······一个主动另一个就是被动的 我祖父对我父亲的态度就是让他主动······他们两个常常大声吵 吵到别人以为是打架 但其实不是······”——梁漱溟次子梁培恕
“在这样宽松的家教中 梁漱溟少年时已养成有主见的个性······民国初年西风东渐 十五岁的少年却在这时迷上了古老的东方宗教······”——纪录片画外音
“一次在街上 梁漱溟看见一个拉人力车的白发老人年老力衰仍勉力前行 坐车的嫌他慢 催他快跑 老人一忙跌倒在地上 血流出来 染红了胡子 梁漱溟后来写道‘我的眼里也掉出泪来······’”——纪录片画外音
“佛法为梁漱溟指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人生方向······二十二岁的梁漱溟在佛经和西方物理发现中互相印证 写出了他的成名作《究元决疑论》······尽管梁漱溟只是中学毕业 但看到这篇文章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还是决定请他来北大教书”——纪录片画外音
“梁漱溟在北大教书的同一年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 父亲梁济在六十岁生日前投湖自尽······梁济留下《敬告世人书》‘国性不存 我生何用?国将不国······我一人先殉之 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梁漱溟对父亲是这样评价的‘天生资质只算平常 但却实在有过人的精神’······”——纪录片画外音
“1920年代蔡元培的兼容并包让北大校园风云汇聚 这里既有拖着长辫子的国粹派 也有提倡中西合璧的学衡派 既有激进改革的新文化领袖 也有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 各路好汉笔作投枪 唇枪舌剑······梁漱溟选择了孔子 一个似乎已经过气的先贤······”——纪录片画外音
“1921年梁漱溟发表文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批评新文化运动的向西走······梁漱溟认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并不能安设于中国的国情 儒家文化才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基石······梁漱溟把人生态度归结为三类 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逐求’ 以印度佛教为代表的‘厌离’和以中国儒家为代表的‘郑重’······梁漱溟认为‘厌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郑重’则是入世的最好态度”——纪录片画外音
“只有占百分之八十的乡村能够复兴重振 新兴的共和中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梁漱溟离开北大 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纪录片画外音
“1931年 梁漱溟在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支持下在邹平县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梁漱溟试图把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从铁钩和豆腐转化为先生和学生······”——纪录片画外音
“中日战争爆发后乡建运动随之夭折······整个中国向西南一步步撤退······梁漱溟选择了非主流的方向 他去了‘匪区’延安······”——纪录片画外音
“梁漱溟和毛泽东是同龄人······谈话进行了六次 有几次持续了整个晚上······毛泽东对战争的乐观态度让梁漱溟非常折服 他丝毫不掩饰对毛泽东的欣赏‘古时诸葛公称关美髯曰逸群绝伦 我今亦有此叹······他不落俗套 没有矫饰’ 但是当他们谈到打败日本后如何建立新中国的问题的时候两人产生了质的分歧 可能也是这个分歧让梁漱溟的传记作者美国学者艾恺把两人的会见描述为马克思和孔夫子讨论着中国的未来······”——纪录片画外音
“在哪个问题上不合呢?就是对老中国如何认识上彼此不合······他喜欢谈阶级斗争 我不同意他这一点······蒋介石看我虽然不是国民党 可也不是共产党······他觉得中间派于他很好 于他也很有用 于是他就拉我······”——一九八四年美国学者艾恺采访梁漱溟录音
“他有一个想法······决策机构是多党综合体 执行机构是政府······政府假定是国务院 上面还有一个综合体 各党都派人参加这个综合体 每个人在那里发言 讨论问题时是站在国家立场而不是你那个党的立场······”——梁漱溟次子梁培恕
“1946年10月10日 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10月11日 当看到国民党军已攻下张家口的消息 民盟秘书长梁漱溟对记者说和平已经死了······”——纪录片画外音
“抗战中奔走团结 胜利后争取和平 逐逐八年 不敢惜力 一旦料知和平无望即拔脚走开 三年不出 梁漱溟对自己在抗战和内战时的作为如此评述”——纪录片画外音
“1950年 梁漱溟从四川来到北京 毛泽东约他在中南海吃饭 坊间流传一个故事 说毛主席在这次饭局上提议大家都吃素以迁就梁漱溟的习惯······”——纪录片画外音
“毛泽东希望他参加政府 连位置都想好了······可是没有想到他不参加······他说今天都吃素 今天是统一战线 什么意思?就是你跟我还是有一个距离······”——梁漱溟次子梁培恕
“1953年和最高领袖的冲突后梁漱溟的人生进入了冷藏期······文革中梁漱溟被迫迁出祖居 和妻子蜗居在一个十五平方米的小屋里 几次被红卫兵抄家······1973年底批林批孔 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 梁漱溟迫不得已作了文章《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文中梁漱溟的态度是不批孔 只批林 这引发了对他的再一次大规模批判······1974年9月23日 对梁历时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 主持人询问他的感想 梁漱溟一字一顿地回答‘三军可以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 他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 无权无势 他只是坚信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 但这个志没法夺掉 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纪录片画外音
“梁漱溟过世后儿子培宽和培恕整理父亲的日记······八十岁时他仍然每天出门三四次 散步 学拳 还常常独自一人去划船”——纪录片画外音
“划船事情我意外 我甚至以为他不会划船 结果在日记上才知道他经常去颐和园划船······他在活动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要做事情······”——梁漱溟次子梁培恕
“1984年 梁漱溟写于冰封期的哲学著作《人心与人生》出版······晚年的梁漱溟在公开场合坦言自己相信轮回 他说我以前没有告诉别人 怕人家笑话 现在我要说一个人有前生 有今世 有来生 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 一个禅宗的和尚 1988年6月23日 梁漱溟去世 享年九十五岁 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 我要休息······”——纪录片画外音

十 陈寅恪——学问在自由
“1926年 一个三十六岁 既没有文凭又不出名的学者来到清华园 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课堂上他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师生们惊叹他的博学······”——纪录片画外音
“陈寅恪九岁这一年戊戌变法失败 在湖南率先变法的陈寅恪祖父 湖南巡抚陈宝箴和父亲陈三立被朝廷革职 永不叙用······十三岁时陈寅恪和哥哥被送去日本 因为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 求功名······陈寅恪辗转游学十三年 从德国 瑞士 法国 美国 最后再回到德国 他学物理 数学 读《资本论》 十三年里 他总共学习了梵文 印地文 希伯来文等二十二种语言······”——纪录片画外音
“陈寅恪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不要学分······他在那里读书 遇到想听的课跑去听 听了做笔记······有点像游学······”——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 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它知识了”——纪录片画外音
“1932年夏 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 陈寅恪应邀出考题······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 除了一篇命题作文 剩下的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对子的上联仅有三个字‘孙行者’······”——纪录片画外音
“他讲的很清楚 你会对对子你就掌握了中国文字的特性······平仄相对 意思相对······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中国语文的方式······大家认为这是封建 当时就被骂······”——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汪荣祖
“陈寅恪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文言的不足是与口语差别太大······许多知识分子把语言的改造作为民族进步的先决条件 但陈寅恪对传统语言充满自信······陈寅恪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陈寅恪把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和隋唐 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 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纪录片画外音
“卢沟桥事变爆发二十二天 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陈三立 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八十五岁老人开始绝食 五天后 陈三立去世······这时的陈寅恪由于用眼过度 右眼已经看不清东西了······”——纪录片画外音
“他右眼视网膜剥离 需要做手术 但这个手术需要相当时间的休养 所以他选择了不做手术让它瞎”——陈寅恪之女陈美延
“在为父亲守孝四十九天后 右眼失明的陈寅恪携妻将雏离开已经沦陷的北平 踏上流亡路 在离开北平之前 陈寅恪将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还没等到这些藏书 陈寅恪便又匆匆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陈寅恪的藏书悉数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 而他随身携带的常用 备用的书也在路上被大部分盗走了······几乎在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 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纪录片画外音
“1944年12月12日 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稿《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 但就在这天早上 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陈寅恪没有留下任何文字 据家人回忆 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 但很快便归于宁静······”——纪录片画外音
“抗战胜利后 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回到清华园······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 这三个助手都是他的学生 其中 汪篯是他最喜欢的······”——纪录片画外音
“我父亲喜欢的人是有一个标准的 就是数学一定要好 汪篯先生的数学特别好······他对我的要求也是数学要考一百分······”——陈寅恪之女陈美延
“陈寅恪说人家研究理科是分秒不差的 我的文史研究是年月日不差的······陈寅恪的研究往往是一个精确推导的过程······它的渊源来自陈寅恪在游学年代所接受的追求精确性和彻底性的德国学术传统”——纪录片画外音
“1949年 六十岁的陈寅恪失明已整整五年······陈寅恪要求到陈序经做校长的地方研究学问······”——纪录片画外音
“为了方便讲课······陈寅恪家阳台很大······挂上一块黑板 黑板下放一张藤椅 这就是陈寅恪的教椅 围绕藤椅摆几把椅子 学生们就围坐在这里听课”——纪录片画外音
“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 讲到深处 他会长时间地紧闭双眼 但他失明以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 他永远睁大着眼睛 一如他晚年的照片——目光如炬”——纪录片画外音
“1953年 陈寅恪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 陈寅恪听后大受触动······陈寅恪开始第二次学术转向······陈端生 这个清代的杭州才女用弹词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十分离奇曲折的故事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女扮男装考科举连中三元 后来竟坐到了宰相的位置上······这个故事被改编成戏剧《孟丽君》家喻户晓······陈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纪录片画外音
“一方面固然是一贯的实证研究 另一方面恐怕是对当时的学术思想的一种感慨 所以他说《再生缘》的作者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 这些恐怕都是他有感而发的······”——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
“中国科学院拟请陈寅恪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受这个职务 但陈寅恪拒绝了······陈寅恪口述 学生记录的一封信《对科学院的答复》······第一句话是‘我的思想 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为纪念清华研究院导师王国维而修建的那座纪念碑今天依然矗立在清华园中······陈寅恪在碑文中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认为 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 可以商量和争论 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 自由的意志 就不能发扬真理 就不能研究学术······当许多知名的学者撰文表示与‘旧我’决裂的时候 陈寅恪却坚持以自己的学术安身立命······”——纪录片画外音
“陈寅恪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 1911年他就通读了《资本论》原文······陈寅恪的主张是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见解再研究学术······其实他的观点就是实事求是······”——纪录片画外音
“在陈寅恪晚年像他这样学问和思想都很高的人越来越少 听他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自三十六岁进入清华国学院 陈寅恪一生的职业都是教授······他对人总自称‘教书匠’······成了‘拔白旗’对象的陈寅恪‘下岗’了······”——纪录片画外音
“1958年 郭沫若发表《关于厚今薄古问题——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生的一封信》 信中号召史学革命······郭沫若发问‘陈寅恪办得到的 我们掌握了马列主义的人为什么办不到?’······全国高校历史系人人揭批陈寅恪 一些激进的师生日以继夜 发誓七天超过这个‘资产阶级史学家’······”——纪录片画外音
“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来了一位女性 她叫黄萱······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 为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 朗读材料 誊录书稿 十四年始终如一 直到文革被赶走”——纪录片画外音
“1961年8月30日 阴 陈寅恪一直在家中等一个人 这个人是他在哈佛大学的同学 早先清华研究院的主任吴宓······吴宓走进陈寅恪寓所的时候已经过了午夜······陈寅恪仍然端坐着 等待着 吴宓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描述他阔别十二年的挚友‘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在室内摸索 以杖缓步 面容如昔 发白甚少 惟前秃顶 眉目成八字形’······与吴宓会面 陈寅恪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大书 也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 柳如是不过是明末清初的一个烟花女子 但陈寅恪研究发现柳如是其实是一个有主见的才女······在一个剧烈变动的年代从事反清复明运动······”——纪录片画外音
“很多人对陈寅恪先生花这么大精力 八十万字写一个名妓觉得不解······他想把我们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通过这部书写出来······通过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给它带出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
“这部百科全书煌煌八十五万言 陈寅恪为此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陈寅恪对经历了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抗日战争的家族和自己身世的感怀······”——纪录片画外音
“《柳如是别传》有点让我想起《红楼梦》······‘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有很多家国身世的感慨在里面······”——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
“全书‘忽庄忽谐 亦文亦史’ 浓缩了陈寅恪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但是 陈寅恪并没有完成他可以完成的工作 这个天才史家最终没有拿出一部中古史的总结 也没有完成一部陈寅恪的通史”——纪录片画外音
“他晚年也说做的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所期待的 也不是别人期待的······也是因为战乱 他的东西都遗失掉了······”——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汪荣祖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 这年陈寅恪七十五岁······生日前夕 陈寅恪见到了专程从上海赶来的蒋天枢······这对师生自1949年以后只见过两次面 但多年来他们通信不断······”——纪录片画外音
“陈寅恪先生在写《柳如是别传》的时候很多资料是蒋先生在上海寄过去的······找这个资料并不是在图书馆里面找一下就可以 蒋先生必须认真查阅 觉得有用的再寄过去······”——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
“这位清华老门生的造访对年迈的陈寅恪是巨大慰藉······陈寅恪郑重地作出了一个‘生命之托’ 请蒋天枢将来为他编一套文集······陈寅恪把自己晚年最隐秘的心迹写进了这篇送给蒋天枢的文章《赠蒋秉南序》中······这种临别赠序是中国文化古老的传统······十八年后 八十岁的蒋天枢完成了恩师的‘生命之托’······”——纪录片画外音
“古籍出版社送给蒋先生一千元钱 这大概相当于蒋先生三个月的工资······蒋先生说学生给老师整理著作不应该拿钱 把钱又退了回去······”——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
“陈寅恪人生最后七年大部分时间是不能站立的······1962年 陈寅恪在一次洗澡时摔跤骨折······1966年 文革爆发······”——纪录片画外音
“当时要把我父亲抬出去批斗······后来我们才知道刘节先生代他去接受批斗了······”——陈寅恪之女陈美延
“陈寅恪的学生刘节当时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造反派粗暴地殴打了刘节 还问他有何感受 刘节回答‘能够代替老师我感到很光荣’······”——纪录片画外音
“1969年10月7日 陈寅恪走完了他七十九年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 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 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 留赠来者”——纪录片画外音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