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的童年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剧情 战争  苏联 1962

简介: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12岁男孩伊万(Nikolay Burlyaev 饰)的童年,母 详情

更新时间:2019-08-02

伊万的童年影评:评《伊万的童年》——关于塔式诗化风格的思考

这是塔科夫斯基的第一部长剧情片,塔式的独特风格已经初见端倪。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抗战题材的爱国电影,然而它之所以在前苏联一众爱国题材电影中显得与众不同,却是因为其独特的孩童视角和诗化的电影风格。
首先,影片采用梦与现实交错的拍摄手法,以战火中一个失去双亲的普通少年的角度切入,展现战争给幼小孩童的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从而对战争的残酷性进行严肃的反思,传达出塔科夫斯基反战的思想和对和平的呼吁。
另外,影片的成功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分不开,它几乎没有普遍红色电影中的大量战争场面,也不对英雄的牺牲进行歌功颂德,而是以大量梦境和现实的交错对比,表现战争对儿童美好心灵的伤害和泯灭。其中大量诗化意象的运用、蒙太奇的梦幻镜头,使得影片呈现出诗一般的深远意蕴,梦幻的画面、精炼的语言、诗性的意象,他们共同构成了塔科夫斯基电影独特的诗化风格。
影片一开始,就是伊万关于童年回忆的一个美好的梦。随着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响起,银幕亮起,赤裸上身的少年从树林中探出头来。广阔的天地间,少年在草地里穿梭,他遇见飞舞在他身侧的蝴蝶,遇见林间目光温润的小鹿,遇见顽皮奔跑的小兔子,他欣喜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天地间都是他爽朗的笑声。他甚至凌空飞了起来,飞得比树还高,飞到了河面上,飞到了河的另一端。阳光洒在少年纯洁的身体上,显得十分生动美好,就在这强烈的光束里,温柔的妈妈提着一桶清凉的水向他走来,少年兴奋地奔过去,跪在地上沿着桶边贪婪的享受着清凉的水,他对妈妈讲述河对岸的布谷鸟,温柔的妈妈冲他微笑,抬手抹了一下额头。然而就在这时,镜头疾速翻转,枪声响起……伊万从梦中惊醒,眼前才是冰冷的现实。他睡在一个漆黑狭小的木头房子里,周围都是阴森恐怖的气氛,伊万的神情也变得严肃冷峻,一脸与年龄不相符的冰冷和警觉,与方才梦境中满脸幸福的飞翔在天地间的男孩子判若两人。梦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显示出战争的残酷,没有什么比一个幸福的孩子永远失去笑容更残酷的了。
第二个梦境出现在一段极为现实的叙事之后。伊万获取德军情报后游泳过河来传消息,经过与苏联军官哈尔采夫的一番对峙之后,哈尔采夫向上级确认了伊万的身份,并给了他热水、食物和干净的衣服。也许是经过一轮跋涉和挣扎后过于困倦,又或许是因为在哈尔采夫的帐篷里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关怀和温暖,伊万坐在桌边就撑着额头睡着了,哈尔采夫降伊万抱到床上并盖好被子,给了他极为舒适的睡眠环境。炉火吡剥吡剥的烧着,水滴滴答滴答滴在水盆中,镜头借由水盆与水井将现实与梦境相连,这一次伊万的美梦是他和母亲在井边玩耍的场景,伊万看见了水中倒映的星星,于是伸出手去捞。可是他伸出手,星星就消失在水中,他的手一离开水面,星星却复又出现,就这样来回反复,伊万不断去捞水中的星星,带着一点好奇又有些胆怯。然而就在这时,枪声突然响起,原本正被拉上去的木桶突然如炸弹一般掉落井中,伊万大喊妈妈,而刚才还温柔微笑的妇人已倒在井边,水花溅了她一身……伊万陡然惊醒,才发觉是做了噩梦,然而他清醒之后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孩子做了噩梦该有的恐惧和寻求安慰,而是冷静的问哈尔采夫他有没有说什么梦话。他说他以前从不说梦话,但现在却不知道了,他觉得自己现在变得有些神经兮兮的。萨特对伊万有着这样的解读:“他们被人杀,也要起来杀人,并开始习惯屠戮。……他们战斗,并在战斗中逃离这种恐惧。而一旦黑夜卸除他们的警备,一旦他们入睡,就又恢复了儿童的稚弱,这时,恐惧再次出现,而他们又重拾起想要忘却的记忆。” 伊万无疑是清醒的,他明白自己游离在梦与现实之间产生的“神经质”,他所“恐惧”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将他美好的童年回忆变成了亲人惨死的噩梦,他恐惧这种噩梦,所以在复仇和战斗中做自己的英雄。战争磨掉了伊万的天真懵懂,使他陷入残忍嗜杀的环境,也练就了一颗冷酷决绝的心。但我不愿意将伊万的改变称作“病态”或“异化”,这对这个饱受磨难的孩子来说太严重也太残忍,因为这一切有一个始作俑者,那就是战争。
第三次梦境是在伊万回到敌后前夕,他躺在临时遮蔽所的床上,望着墙壁上突出的钩子、穿透墙面的弹孔和牺牲的爱国者在墙上写下的“为我们报仇”的字样,陷入了梦乡。梦里有暴雨和电闪雷鸣,但却是一个丰收的美好季节,伊万和小女孩坐在载满了果实的车上从林间飞驰而过,他们欢笑着拿果子吃,把果子在雨水中洗净,他们的笑容比熟透的果实还要纯真和甜美。车子开到了沙滩上,一路开一路往下掉果子,熟透的果子铺满了来路,引得驴子和马儿聚集在沙滩上贪婪的享受食物,天地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然而,战争将这一切都毁灭了,伊万一睁开眼,他就要去执行任务了,他要继续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也许当观众熟悉了伊万的冷酷,就会逐渐减弱对他的怜悯,甚至对他坚持上前线当侦察员的一意孤行感到厌烦,却渐渐忘了,梦中自由自在的世界才是伊万原本向往的生活。他也不想杀人的,也许他第一次混在敌后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可是战争夺走了他的至亲、毁灭了他的家园、甚至将他美好的童年变成了噩梦,那他怎么能甘心呢。
如果战争结束后,伊万还活着,他会有怎样的结局呢?他会发现即使战争结束了,即使他将敌人全部赶出祖国的土地,他的亲人也不会回来,他梦中那个美好的家园恐怕也不会出现在他的有生之年。战争当中他还勉强可以用复仇来支撑坚持的意志,那么战争之后,当他发现战争毁灭的美梦是永久性的时候,他又该何去何从?我不知道。伊万的死亡为这部影片增添了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注定的。不论你是入侵者还是受迫害者,不论你贫穷颓废还是年富力强,不论你是稚嫩孩童还是垂垂老矣,从战争一开始,悲剧就已经注定了。事实上,塔科夫斯基用伊万的死亡和结尾处梦境的处理为我们传达了战争就是原罪的反思。
影片的结尾,幸存的哈尔采夫找到了处决名单上伊万的资料,镜头晃动着一次次对准绞刑架和行刑架,最后定格于伊万带着伤痕的脸,冰冷却写满了仇恨和阴森。而这时,出现了本不应存在的第四个梦境——延续伊万的母亲倒下前的最后一个镜头,美丽的妇人抬手抹了一下额头,这次没有枪声响起,她始终温柔的注视着贪婪地汲取清凉井水的伊万,少年赤裸着上身趴在海滩边,喝完水畅快地抹了嘴巴,抬头对母亲微笑。而这时,镜头将母亲越来越远,她敛起笑容,提起水桶,向伊万挥手告别。孩子们也跑远了,伊万独自一人站在海滩边,只有一颗巨大的黑色枯木,配乐趋向紧张,观众的情绪也随着伊万紧张起来。忽然,礁石后传来小女孩的轻笑,伊万才终于笑了,他们互相追逐着在海滩上奔跑,强烈的阳光照耀着他们,伊万越跑越快、越跑越快,终于追上了女孩。可他没有和女孩并肩奔跑,他超过了她,独自一人。鼓点越来越快,镜头也向伊万奔跑的身影逐渐拉近,他伸手向前好像是想抓住什么,前方最后却只有那颗巨大的黑色枯木,渐渐塞满了整个画面……影片结束。
一般来讲,主人公死后仍然出现的场景,我们可以称之为光明的未来,或是主人公在梦境的平行时空中拥有了美好的结局。但塔科夫斯基绝不是这样的意图,他曾对《伊万的童年》结尾的梦境和枯木的意象设置做出过解释:“最后一个梦特别重要,这个梦我们是知道伊万被处死刑之后看到的……拍摄这个最后的梦,并不是为了使影片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你必须知道,现在这是一部电影诗的悲剧。” 在塔科夫斯基的影片中,伊万的死亡是唯一的结局,黑色枯木的意象是与伊万之死的情节做了必要补充,枯木实际上就是战争的象征,塔科夫斯基意在向观众说明:战争是原罪。无论战争的胜利与否,无论未来是否赢得光明,战争对每一个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体的伤害都是无法磨灭的。一方集体利益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个如伊万一般的生命的消逝换来的,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终结都是无法挽回的悲剧,特别是少年人,伊万的生命永远终结在了12岁。
与其说这是一部爱国题材的抗战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具有浓厚反战意识的悲剧。塔科夫斯基借水、井、阳光、海滩、枯木等诗的经典意象构筑了美轮美奂又清晰可感的美好梦境,又借梦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抒发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有的人说看不懂塔科夫斯基电影中所谓的“诗化”,但我认为,不论看懂了多少,都不应片面的将塔科夫斯基定格在“诗化”这一个特点里。其实塔科夫斯基自己就划清了自己与“诗电影”之间的界限,他曾明确表示他“特别厌恶现代‘诗意电影’的虚假,它们脱离了现实和时间写实主义,一味地矫揉造作、装模作样” 。他认为,电影的功能应该是表现生命本身,他所理解的“诗”不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而是他用来表现生命本质状态的哲学,而不是像有些所谓诗意电影衍生出的象征、讽刺等花哨的主义和风格。
塔科夫斯基是一个有温度的导演,他其实比任何人都注重真实,诗化的梦境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必须看到他将梦的塑造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用以表现人性和情感,这是他以电影来表现生命的本质所在。我们可以说诗与梦构造出了塔科夫斯基独特的电影风格,但必须把梦与真实结合起来,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完整的塔科夫斯基。

伊万的童年的相关影评

伊万的童年
❀ •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