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买了碟来看这个片子.
虽然是因为早有耳闻才会在挑碟片的时候注意到它,但封首上那个在废墟之中坚毅而立的背影还是让我一看就再挪不开视线.
没有看别人是怎么说这个片子的。我对安德列.塔可夫斯基也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苏联导演,写了<雕刻时光>.那本书我到现在也没有看过。
上个世纪的大师的处女作.
再无其它.
其实有时候想想,像我这样什么都不了解而去看了片子,有好也有坏.好处是可以不带什么眼光,坏处是可能有些特别的背景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片子,而我没有能看到它们.
总之现在言归正传.
首先是--光明温暖的梦境.
我也是很喜欢做梦的人.梦境和生活有多大关系呢?梦境,梦镜,有的时候人们的想法太过纷繁或痛苦,现实中无法获得的东西会在睡梦之中显现出来.
所以弗洛伊德才会写出少女杜拉之梦,写出自己对那些梦的解析来,给疑惑的人们做个他自己认为尚可的解释.
事实上我认为他的解释很多牵强了.这是外话.
影片以小男孩伊凡的梦境开始,又以他的梦境结束.所有关于梦境的场面都被处理在很光亮的地方,开朗的笑容,温馨的对视,欢快的耳语.
(不过我还是不太能理解在每个梦里都出现了的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平静和温暖么?那些可望而不可得的东西)
从第一个梦,伊凡和母亲在一起,到最后一个梦他和母亲,妹妹,以及众多的小伙伴们在一起,都是伊凡心里最渴望却又最不能得到的东西.
梦境的过分美丽,和过分欢快,反而更能衬托出现实的巨大反差.
其次就是黑暗战乱的现实.
伊凡每次从梦中醒来,周围的光线总是昏暗的,低缓的音乐和简单的人物对白,就算是最让人激动的重逢也充满了压抑的氛围.让人不会忘记,这个孩子再如何美丽,再如何坚强,再如何愤怒,这终究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一个不属于孩子的战乱年代.
那个被打烂的灯泡,被吊起来的钟,那把小刀,那个昏暗的房间里,进行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孩子的游戏,而是一个失去家人的人对于复仇的演练.
战争是无情的,就算是年幼的孩子,也没有办法不老成.所以你看到他,也笑不出来.因为你没有立场.
那个在废墟里见到的老头,喃喃地说着要为自己即将回来的老伴收拾屋子,口说着壁炉和烟筒永远不会倒塌,最后也只能看着在战乱中要被送去后方的孩子,叹息地掩上只剩下门板的大门.
战争是什么?
-这是世界上的最后一场战争了吧?
-你脑子有问题吗?
平淡的,士兵间的对话.伴随着的是最后那个被判处绞刑的人的资料,那张我们已经记住了的幼稚的脸,和他一点也不幼稚的愤怒的表情.
这个孩子最后还是在战争中死去了.
要是没有战争,他的童年会是怎样的呢?会不会是和他的梦一样的呢?那么干净纯真,没有烦忧.